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折叠”出“褶子”,让更多的可能性发生!
德勒兹在其著作《褶子:莱布尼茨与巴洛克》中把日本折纸艺术称为“事物之科学的模型”(The model for sciences of matter),还把日本折纸大师称为“日本哲学家”。一张纸折来折去,就从一张平面生成一个立体,可以是花、鸟、船、灯笼……,所以在德勒兹的哲学里,“折叠”被理解为一种人类发明创造的过程;德勒兹也把折叠理解为一个自然演化过程,他提到了“化蝶”——卵化虫,虫化蝶——从一小段DNA开始的一系列折叠、打开、再折叠的自主的生命展开过程。折叠,既是人为又是天然,所以当我们用“折叠”概念来讨论艺术创作时,就不自觉地进入认识论与本体论合一的语境之中,接近于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艺术话语体系。
由于艺术家与读者都对折叠有直观的把握,“折叠”有助于我们摆脱抽象、繁琐的概念思辩,而更加直觉地讨论艺术体验与艺术创造。就像我们从对折开始,折纸飞机一样,“折叠”有助于我们讨论艺术最核心问题,即所内涵着“一阴一阳”对称关系。如讨论最玄妙问题的《道德经》,起首就是一个对仗结构,包含着上下折叠、左右折叠。
中国古典格律诗词的对偶或对仗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在不断折叠,展开,再折叠的过程中,展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过程。在“折叠”中,不必定义概念,却能最清晰无误地表达意义。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正是在格律的对称性中,折叠出意境丰富的“褶子”,让读者体悟到禅机,却不依赖于禅学术语。
画道如诗道,契合艺术的表达方式往往超越言筌,所谓“辩也者,有不辩也”。但是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观众之间,开展有深度的对话,仍需要一个有效的理论工具;此时,“折叠”因为能超越概念,进入到直觉的认知当中,帮助大家来认知艺术的虚构,及这个虚构所反映的世界真实,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本次又日新当代艺术展《折叠》主题展邀请的六位艺术家年龄相差在10岁之内,有中国美术学院附中或中国美院学习经验。他们各自在30年左右的艺术生涯中,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打开学院派的折叠,再折叠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又日新”展览,又把他们六者折叠在一起,成为新的“褶子”,对学院传统、当代艺术引发一系列有趣的讨论。
此展览的意味也就在于此:折叠,打开,再折叠,是一个在实验中、交流中“日日新,又日新”的过程。
胡俊
2023年10月27日
杭州博岚书房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