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搜索: |
“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
八大菩萨曼荼罗 榆林窟第25窟东壁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纵720厘米 横601厘米 高440厘米
榆林窟位于瓜州县西南75公里的山谷中,洞窟开凿在踏实河东西两岸。第25窟坐落在东崖中部唐窟群中,形制颇有特点,主室呈方形,前室横长方形,甬道长而阔。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和布局、人物造型和衣冠服饰,以及表现技法和艺术风格来看,明显地继承了盛唐特点,从壁画中的古藏文题记和吐蕃人形象,此窟大致建造于吐蕃占领瓜州初期的中唐时期。
第25窟壁画除窟顶坍毁,前室和甬道为五代重修外,主室四壁均保存唐代原貌。主室前壁(西壁)门两侧为文殊、普贤变;右壁(南壁)为观无量寿经变;正壁(东壁)为八大菩萨曼荼罗;左壁(北壁)为弥勒经变。
左壁的弥勒经变,以《弥勒下生成佛经》为依据绘制。画面的主体是弥勒三会。初会居中,成为画面的中心,未来佛弥勒置身于碧绿掩映的龙华树下,身后山石嶙峋,上方宝盖装饰华丽,法华林菩萨和大妙相菩萨左右胁侍,诸听法圣众、天龙八部围绕。弥勒面前右侧绘有转轮王,率众落发为僧的情景;左侧为佛母梵摩越王女,率领宫娥彩女,削发为尼的场面。画面的右侧为第二会,弥勒侧向坐,案上陈设袈裟,比丘静坐听法,案前有男剃度者,这是平民善财等正在受戒。画面的左侧为第三会,与第二会遥遥相对,案上陈设袈裟,比丘尼合什听法,前有落发后正在受洗礼的妇女。画面的其余空间,穿插绘有想象的弥勒世界的种种美妙事物。诸如道路平整、人寿绵长、一种七收、树上生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等,各种情景、故事,错落穿插绘在三会说法场面的周围,形成一幅内容详尽而又主次分明的宏伟构图。这铺弥勒经变,画风细腻,色彩绚丽,艺术造诣尤高,使弥勒世界在一片辽阔而优美的田园风光中,展现了美妙的人间生活和神灵变幻的世界,不仅是吐蕃时期的艺术珍品,也是敦煌艺术系统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右壁的观无量寿经变是根据《观无量寿经》绘制的。其中作为主体部分的“西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经变的描绘并无二致,竭力刻画西方净土的繁荣景象。画面上七宝池中现出一片宫殿楼阁,曲栏平台,气势磅礴,辉煌壮丽。无量寿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观音、势至菩萨分列左右,圣众围绕,庄严肃穆。平台上乐队分列,演奏法乐;舞伎挥臂击鼓,踏脚而舞,巾带旋转,节奏激扬,迦陵频迦(美音鸟)亦拨弹琵琶,载歌载舞。圣众们沉浸在蕴含哲理的法音法乐的美感享受之中。净土图的两侧绘有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观。右侧的未生怨故事是《观经》的主旨,叙述频婆娑罗王当初求子心切,结下了未生怨。阿闍世太子长成后,将父王频婆娑罗囚禁深宫,断其粮水。王后韦提希身藏蜜面,璎珞盛果浆,探望国王,为其延续性命。阿闍世王发现后,盛怒之下几欲杀母,幸被二大臣劝阻。阿闍世因此同时囚禁父母。被幽闭的频婆娑罗王夫妇,由是一心向佛。壁画中情节自下而上,表现了未生怨故事。左侧的十六观画面表现了韦提希夫人因未生怨缘由,决心皈依佛法,采用十六种观想的方法,往生西方净土。
正壁的八大菩萨曼荼罗,居中为卢舍那佛,着菩萨装束。八大菩萨现存文殊、弥勒、地藏、虚空藏四尊,密教图像的出现,与不空大师河西传密教有密切关系。
前壁门两侧的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及其侍从,他们是释迦的协侍,文殊驾青狮,普贤乘白象,偕眷属悠然行进。文殊座下司驾御的昆仑奴,紧拉缰绳,其紧张的神态与意态闲适的菩萨形成对照。普贤座下的昆仑奴,则举棰驱赶大象,与遏制雄狮的文殊驭者一放一收,一进一退,从而取得变化统一、生动和谐的效果。
第25窟的壁画以现实与想象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写实的形象,表现虚幻的宗教境界,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动人心志”宣传效果,不愧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