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参展艺术家:
白宜洛、管策、郭鹏、郭伟、韩磊、何岸、洪浩、洪磊、郎静山、李路明、刘斌、马建刚、米卿、缪晓春、邵译农+慕尘、石心宁、史国瑞、田太权、田涌+王铁为+鄢雨+马宁、王劲松、王迈、王友身、夏小万、徐累、徐唯辛、杨瑞、于静洋+王波、张灏、张谧诠、张小涛、赵半狄、庄辉、芙蓉姐姐
主题阐释:
当代艺术不仅仅在美学形态上表现为融贯、混合、交汇的特征,从而在艺术门类学的角度对传统艺术依据材料物理特性和技法特殊性的分类标准提出了挑战;另外,从语言学的角度,它也表现出对历史的关照和挪用的“反”现代主义特征。而“摄影”作为一种历史性素材进入当代艺术的视阈实际上是依据两个线索来进行的,其一是按“摄影史”的方式把摄影的社会纪事性特征作为元素整合到当代艺术的语汇、题材中,并使之在“当下”的语境中进行新的语意转换;其二则是针对摄影的“技术性”特征,使之不再仅仅满足于其基于技术优势的沙龙化的审美惰性,与之而来的则是在当代意义上与当代生存方式休戚相关的“影像”概念,它模糊、或者是颠覆了传统摄影“瞬间唯美”的美学特征,所呈现出的是一种“生活流”的存在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在“平遥摄影节”的主题下,对“摄影史”与当代艺术的关系进行社会学和语言学意义上的呈现。
在作品的选择上,将不再囿于“摄影”或“图片”的概念,装置、行为、绘画、雕塑、影像等与我们上述的“把摄影史作为对象”的方式相关的作品都可以被纳入到这个展览的范围中。当然,我们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图示”严格意义上的摄影史,而是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考察“摄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技术”条件是如何进入并改变着我们观察和表现世界的方式;同时,摄影作为一种“元素”进入当代艺术的语汇之中后,它自身又是如何发生语言学意义上的转换。另外,还因为它和其它元素之间的并置后所产生的“意义”的互文、分延(differance)和撒播(dissemination),这种发生在作品范围中的意义的变化,以及摄影与大众传媒结合后所产生的“图像”叙事的语言逻辑方式;摄影与商业消费结合后所产生的日常性的图像消费方式;器材的数字化、便携化、日常工具化和传播的“网络化”所带来的摄影的“泛”化的美学特征和“絮语”式的语言方式。这些作为开放式的对正统“摄影史”的补充,也是另外一种类型的泛化意义上的“摄影”作品进入这个展览的理论基础。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