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路上”骆丹个展

6.0

展览时间:

2009-04-25 - 2009-06-05

开幕时间:

2009-04-25 14:00

展览城市:

北京

展览机构:

明天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

明天艺术中心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中国,在路上
                       姜纬

  骆丹的这些照片是他2006至2008年行走中国拍摄的。拍摄“在路上”的照片本身是非常困难的,不困难的方法就是廉价的浪漫主义,巨量的民俗风情,抒发对大自然的情感什么的,我们多年以来已看到过无数这样的“作品”。

  但骆丹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全球化浪潮中还有没有自洽和生存的可能性?我能体会到这个问题对骆丹而言显得非常紧要,当摄影师面对我们的种种现状时,其实他并没有多少可依托的有效的精神资源。因此,“在路上”就成了他用来探索与找寻的立足点。骆丹的探索与找寻,不仅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这样的情形有着艰险,很可能镜头和现实是隔着的。从这个角度讲,骆丹的拍摄难能可贵。

  虽说我们现在观看的是骆丹非常个人、非常具体的情况,但他始终得周旋于巨变的大环境,很容易漫涣无边而不可收拾,而他在其中克服困难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筛选、甄别、梳理的过程。“在路上”不仅仅是个姿态, 在路上、在那里,是一个人在他的现场、他的境遇中充满主动性的自我思考,因为主动,“在路上”为我们展开了一种内省性精神生活的丰富画卷,并尖锐地介入了公众对自身生活和我们共同生活的想象与争辩。

  从骆丹的照片看,他应该相信自己是实践的主体,而绝不是凭着先验理念行动。他一直试图保持着与现实与生活与自我的激越对话,始终面对着中国人经验和现实中的混乱疑难,在他看来,这是行动和选择的迫切理由,摄影在行动和选择中展开丰富的勘探、注视与沉思。

  骆丹选择在这两年行走中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是少数几个对当下生活怀着情感和警觉,同时又能通过照相机使这样的生活获得庄重形式感的中国年轻摄影师之一,他通晓叙事艺术,有赋予摄影语言如诗般凝练的天赋,而且重新使摄影的叙事方式成了一个议题。

  骆丹的照片,有存在的忧伤感,有语言的探索热情,有丰沛的感受力,有对人的生活近于沉溺的表达欲望。我们为什么要看这些照片?我们的眼睛如何能够承载这一切?于是,骆丹他举重若轻,就如同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结尾中写下的那句话:“故事里只是提到,人们应该到达那个地方。”
... 展开
策展人
姜纬
艺术总监
段煜婷
( 责任编辑:孙卉 )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