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醉山风
——杨秀玲中国画作品集
顾久
我与杨大姐第一次见面是在某公益活动中,似乎她是当义工,辅导进城务工者的孩子们画画。印象中,是个风风火火、嗓门响亮的支教老师,可惜只见到孩子们的画,没亲见大姐的作品。送书稿来是第二次见面,人仍旧大大方方、利利落落,这次终于看到了她的画作。我发现,杨大姐竟是个铺素挥毫,以七彩画笔、瑰丽想像、高超绘画语言来抒情的女诗人。如诗之画,主要围绕两个题材:
其一是以贵州风景为主的山水画,共35张。或许因为情愫炽热,她的山水画大多数铺青堆绿,乃至以金线勒线,浓浓地抒写着对家乡青山绿水、白云红叶、碧树丹崖的热爱;当然,秀玲大姐还有其清雅澹淡的一面,这种境界,体现在六张用金笺纸绘就的简笔淡彩山水小品之中。我以为,无论是浓烈的青绿还是悠远的简淡,都具有一种昂扬之气,与倪云林先生的萧索孤清,不在一个时代。
其二是人物画。其间又可分三种内容:
一是古代仕女画。无论是抚琴、奕棋、作书、刺绣,还是出浴、奏乐,都是些传统的题材。但这六帧画不再重复旧时的故事,而赋予现代生活的情趣:其人物形象,不再是娇弱内敛的古代女子,而是大姐熟悉的、喜欢的那些健康、活泼、庄重而有生气的女孩。
二是红色题材:“清香”,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白荷作背景,映衬出宋庆龄、何香凝、邓颖超等六位女性革命前辈的形象——既不失慈母的温和又具备战士的庄严;“妈妈去远征”中,红军妈妈牵着骏马、依依不舍地频频回顾已托付给彝族新妈妈怀中的婴儿,中间寥寥几笔,横陈出一条大河,河中还隐隐有白日的倒影,使我联想到《木兰辞》的场景……
这本画册里最多的,也最为出彩的,是42幅以少数民族妇女为主题的风情画:立轴的“醉歌”“跳鼓”“红云”“洗蜡坊”“苗乡霓虹”等,都让我联想到贵州大山深处那些曲折宛延的山涧,清澈、灵动、清新,带来生机无限;而方形的“剪彩”“山风”“金芦笙”“侗妹跳花”“花桥赛歌”“铜鼓响起来”“秋风舞斜阳”“红土·白皱裙”等等,又使我感到似一团烈火、一树繁花,活力无限地向画外扩张、伸展而去;最打动我的,还有“红山楂”,一个苗族姑娘,用红雨伞挑着几串红山楂,站在现代橱窗前叫卖,真实与虚幻,传统与现代,统统浓缩进一个小小的画面;还有“夜碓图”,月亮在天,婴儿熟睡,妈妈仍在一脚一脚,为全家明天的米饭在默默辛劳;还有“背包谷的人”,爸爸挑得最多,女儿最少,妈妈断后,不是因为走不动,而是顾念着女儿,尽管都累弯了腰,但丰收的喜悦给她们一一抹上笑容……就这样,贵州的苗族、侗族、彝族、布依、土家等各同胞,歌舞、劳作、恋爱、出阁、丰收、醉饮等诸场景,都在杨秀玲大姐的笔下一一灵动而热辣、多彩又多情地呈现出来。
有人说,山水本无情感,是因为我们的热爱、关注、痴迷,才赋予了山水万物以情感;人生本无意义,是因为我们的努力、奋斗、全身心的投入,才赋予了人生以意义感。而这些情感、意义感又回馈过来,让我们的人生拥有着丰满的价值感。杨秀玲大姐就是这样。她用自己的热爱和辛勤,换来了生命事业的充实和丰裕:她献身三尺讲坛,岗位就以高级讲师、特级教师、贵州省优秀教师、贵州省艺术教育先进个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来回报她;她为思南师范党委书记的职位操劳,社会就以全国先进师范学校回赠她;她为美术迷狂,事业就以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中师美术教育中心组组长、全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全国中师美术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总课题组副组长,以及作品参加第十届、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三届、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以及全国全省无数美术奖项来馈赠她。
杨秀玲大姐及作品像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一首歌一首诗一团烈火,我祝她身体健康、多出佳作,用她的作品、她的人生去点燃更多生命的激情和诗意,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美更好。
是为序。
展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