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2011年适逢著名摄影家卢援朝先生和他供职三十余年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同至花甲盛年,可说是人生另一阶段的转换点。于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选取了部分他多年来致力探索的古佛雕摄影作品,于7月9日在北京酒厂国际艺术园西-东画廊举办了题为“唤醒——卢援朝中国古佛雕摄影展”的学术展览以为纪念。
中国在古代,可说是佛雕艺术的王国。北魏晚期至盛唐(493-756)是佛雕造型艺术的极盛期。但在几千年的雕塑发展史上,一直是由无名匠师占据着这一领域,他们以哲人的思考方式,把形体锤炼到佛像所具有的精粹、庄严、凝定、坚实的高度精神性表达当中,使观者在弥漫着安详、智慧与大觉大悟的意趣中涤除一切世间烦恼,直探形而上的究竟奥义。
从20世纪以来,当有知识分子开始参与雕塑的艺术创作以来,我们开始试着把佛像从宗教的庙堂里窃取出来,放入艺术的殿堂里去,以另一种温情而理性的眼光去凝视、去歌颂、去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奇异的造型世界,一个灵魂的世界。特别是8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精神,来构成新一轮“启蒙”的重要思想动力的时期,重新正视,重新反思,重新回归,认识到中国文化有其不可替代的特色,把过去带着强烈偏见加以抹杀的传统重新进行评估,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主流。具体到美术而言,编纂和出版于这一时期的《中国美术全集》,是具有标志性贡献的学术成果。它荟萃了近百年文物考古、美术史学界学术研究的成果,古佛雕艺术的收录与研究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时卢援朝先生作为人民美术出版社资深的美术摄影编辑,受邀担任了《中国美术全集•四川石窟雕塑》《中国美术全集•麦积山石窟雕塑》两卷的首席摄影,足迹遍历甘肃、四川、西藏、陕西、山西等地大量的石窟和寺庙,考察拍摄了自北魏、西魏、北周、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至明代数千年跨度的古佛雕影像作品,将远古的佛雕艺术与当代摄影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他的古佛雕摄影艺术所产生的深刻力量,源自于他以非常独特的个性化视角,把摄影结合到中国古典的审美气韵中,赋予古佛雕以含蕴过去、现在与未来时空相交叠而产生的生命感,创造了独特的具有现代性的“石窟味”艺术形式。在卢援朝先生的探索之前,国内的古佛雕摄影尚处于文物摄影的资料拍摄阶段,并未作为独立的摄影艺术形式同美术和考古的双重要求得以结合,是他拓展了这种语言表达的空间,并借重于《中国美术全集》的有力传播,重申了摄影的深奥与广泛及其相互融合的特质,从而奠定了他成为古佛雕摄影领域具有先锋意义的代表性艺术家这一重要地位。
卢援朝先生古佛雕摄影艺术的主要特点,其一是摒弃文物摄影常用人工光源的辅助手段,而完全采用自然光源,并以拍摄肖像的方式来表现。他觉得只有单纯的光线,才与佛教朴素的教义和超然精神相和谐。他试图拍摄出佛像原始的面貌,回归其庄严宁静的状态。尽管有时现场光线暗得一塌糊涂,他也会即时地运用这种低沉含蓄的调子来完成对形式的锤炼和概括。其次,着重于佛像的头部特写,也拍造型优美的手或衣饰。他放弃了摄影中所谓最佳角度的原则,只把焦距对准在当时的感觉和心情,当时最先打动自己的精彩之处。当他的视线移到某一点,突然,他和那尊佛像一千多年的距离仿佛不存在了,维摩高深莫测的睿智的微笑就是冲着他。绝了,机位就定在这儿!其三,是对“石窟味”的处理和追求。在拍摄的过程中,古佛雕斑驳的质地就使他肃然起敬,同时石窟中幽暗的光线,狭窄的场地,有气氛的背景等等,构成了明显区别于博物馆干干净净、可以任意布光的环境,索性,他就把石窟的“质感”当成整体的一个有机部分来处理,渲染出一种深沉逼人的气势。除了上述艺术特点以外,实际上,我们还可以感觉到他所有的拍法所显示出来的那种典雅平和的宗教性光辉。一方面他旨在表达着对佛像铸造雕刻者的敬意,另一方面也记录着他在现场的思考与碰撞,他用这种感性而直率的方式唤醒每尊古佛雕背后绵远的哲思,以及在无明、黑暗和迷惑之中,趋近从佛性所发出的那束光、那种静穆与内在的圆融自在。
20世纪30年代的摄影刊物《飞鹰》杂志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摄影不一定要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使命,我们对于社会的责任是由我们的职业来表达的。卢援朝先生自1978年初开始供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也曾积极参与过令人难以忘怀的“四月影会”以及国内外摄影界许多重要的学术活动,更尽心完成过许多重大图书项目的编辑和图片拍摄工作,三十余年来一直陶醉于此事业未有懈怠。自那时至如今,他通过其编辑家兼摄影家的职业实践着他对艺术的探索开拓和独特表达。
这次展出作品共计42件,全部为卢援朝先生1992年采用传统相纸(银盐工艺)手工放大而成,符合国际摄影作品收藏的严格规定。其中有的作品二十余年来一直保存在人美社的办公室,经过岁月的洗礼后,更增加了令人亲切的厚重感。而今那些远古的灵山圣会上的拈花笑容,早已呈现成为今世此时温柔慈祥的容华淡伫。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