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出炉2011》艺术系毕业生联展2011年将以“盘点80后”为主题,探讨“80后”艺术家的面貌及在艺术领域的带来的冲击。
“80后”这名词在社会引起不少争议,不论是煲属贬,“80后”可算是很具特色的一代。随着政府锐意推动香港创意文化发展,近年报读艺术课程的人数 不断增加,越来越多年青人从事艺术创作,并逐渐形成一股艺术新势力。他们不少是来自从不同院校的“80后”艺术系毕业生,当中有些积极投身文化保育活动,并透过艺术创作发声;亦有赶趁画廊争相代理本地新秀作品,努力朝商品化发展。
“80后”艺术家背负本身独特的成长烙印,面对社会思潮及市场因素的急剧变迁,正踏着与前辈们截然不同的轨迹,他们的创作特色及艺术生态均是值得探 索的问题。2011年应届毕业生大部分均生于89年,正值“80之末”,面临80与90世代的交接,所以艺术公社希望能趁此举办“盘点80后”研讨会探讨 “80后”的艺术趋向,为“80后”艺术进行盘点。研讨会邀请了香港艺术馆总馆长邓海超先生、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教授陈育强先生及嘉图现代艺术董事欧阳宪 先生发言,点评香港“80后”艺术家的特色、在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向及在艺术市场的表现。
艺术公社2005年开始举办《出炉》系列展览,汇集香港几间大专院校艺术系应届毕业生同场展出,一方面为艺术新秀提供发表机会,亦期望藉此促进院校间交流,让观众了解香港艺术新生代的面貌。
今届《出炉》的作品亦反映了不少“80后”的创作特色,例如当中不乏以社会时事与环境保护为主题:刘逸伟用陶瓷和装置表现茉莉花;廖纪怡又以多帧全 家幅反映现今外佣於家庭中的角色;何居怡利用摄影捕捉城市废墟之凄美;王玲透过身体残缺的动物绘画警示动物的生存权益;梁祖彝则解构一张中国明式椅子反思 土地与权力;魏贝妮挂起运转的轮椅车轮以提出社会共融的想法。
“80后”亦偏好探讨自我身份:张容甄以浓墨在背上重覆书写“我是中国人”,让身体直接体验这身份;陈翊朗则以陶瓷娃娃、录像、X光片去展现身上的 疤痕,作为认识自我的过程;陈丽娟以录像及装置让观众重拾儿时上学的玩儿。另一方面,“80后”与网络世界一起成长,利用网络作为创作起点亦是流行的方 向:江耀荣以丝网和油画重塑Google Map上的风景;刘健麟同样利用Google搜寻多张“天堂”图片再结合录像,创作穿梭虚拟的作品。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