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艾丽莎白-帕莫勒作品展

6.0

展览时间:

2013-05-11 - 2013-06-05

开幕时间:

2013-05-11 16:00

展览城市:

广州

展览机构:

广州扉艺廊

展览地址:

广州扉艺廊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做为法国文化之春系列活动之一,“一见钟情”画展让大家了解了法国画家艾丽莎白·帕莫勒的作品。在女中音冯翠霞的歌声和郭洪莲的琵琶声中,帕莫勒创作了一系列轻盈飘渺的人体画。一次不同寻常的合作带来不同寻常的感受。

艾丽莎白·帕莫勒总是在音乐声中作画。她需要在一种弥漫了音乐味道的空气中进行创作。就像那些一听到音乐会情不自禁开始跳舞的舞者一样,波姆乐情不自禁的在音乐声中作画。音乐和绘画的紧密关系不仅存在于她的作品中,更是巴黎Khloros社团的一大特点。对于帕莫勒来说,音乐与绘画的亲密关系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就如她所说的“瓦西里.康定斯基一直都幻想自己记录下了颜色的音符。更何况这两种艺术形式有很多相似的用语,如色调,音调,和谐…”帕莫勒把音符搬到画纸上,韵律给了她灵感,从几何型画笔开始勾勒,然后再根据对旋律的感受开始用颜色。她解释道:“相像一下你自己,如果你听的是拉威尔,你难道不会联想到水彩画吗?听摇滚的时候,你想到的可能更多的是红色和黑色…”

两次一见钟情

去年帕莫勒随Khloros社团在北京和武汉演出,两次相遇让她都有一见钟情的感觉,也给了本次画展灵感。两次一见钟情,分别是和郭洪莲女士迷人的琵琶曲,以及女中音歌唱家冯翠霞的优美歌声。“一听到她们的音乐,画作马上浮现在我的眼前。”画家解释道,“我觉得琵琶非常抓人的耳朵,并把人带入到一种虚无中,这种安静的虚无把一直占据在我们头脑中的烦恼一扫而光”这种虚无就像是中国传统国画里的留白,或是西斯廷礼拜堂拱顶上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正是上帝和亚当手指间的空白,成就了永恒”。

帕莫勒随后两次来到北京和两位乐者共同选择了一组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音乐,带着这些音乐回到法国,回到画室,她随后开始创作。“在画纸上,我想表现出这些音乐所蕴含的轻盈和空灵”。而中国音乐给她带来的惊喜不仅仅是这些,“我一直都在画人体,侧面,脸部,但是这一次,我尽然第一次画了孩子”。同时,画家第一次使用了祖母绿色的颜料,而之前她只用黑色,以及少量的蓝色,土黄色和白色。这也让她的美院老师们惊讶不已。

自由之手

画展的开幕式非常直观的让观众感受到了画家的创作过程(开幕式上两位乐者献上了一场音乐会,帕莫勒在音乐的陪伴下在临时搭建的画室里,在一副4米长的画布上现场作画)。“一开始,我需要开始的那两首曲子帮我进入状态,这也是我最需要两位女士给予我帮助的时候”。就如同一名摄影师努力的把自己想像成他要拍摄的那个苹果,帕莫勒需要大约一刻钟时间让自己融入画布,“让自己想像成马蒂斯,或是布朗库西,或是一名中国书法家,我非常喜欢这种能马上进入作画状态的感觉”。

一旦进入状态,画笔也就随着音符自由挥洒,灵动画笔下的作品如同芭蕾舞演员让人惊叹的击脚跳。艺术家就像一个拒绝理性,完全靠灵感的编舞,完全被感性所控制,不需要任何理性的解释。“让手自由的动起来,”米开朗基罗向他的学生说道,“让手跟随感觉去画,不要去控制”。在这个创作的过程当中,手并没有被一种事先考虑好的想法所左右,画笔下的线条随时都有可能改变。帕莫勒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出现”,她说画中的人物形象出现在画布上,这些形象似乎与她的意愿并无关系。当最后她拿起炭笔勾勒人物形象的时候,炭笔随音乐声开始而起,随音乐结束而落。开幕式当晚,在表演的最后,大家都感受到了女中音冯翠霞女士看到那些作品时的感动,她并没有画过一笔,但是她的歌声孕育了这些作品,也是这些音符给了这些人物形象以生命力。三个艺术家之间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欣赏和爱慕。如同所有永恒的爱情故事一样,美妙的琵琶声和歌声一定会继续陪伴波姆乐的创作。
... 展开
艺术家
( 责任编辑:孙卉 )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