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在六百年前的西方,铜版画最初主要用于复制手绘图画或者画稿,当人们逐渐发现版画具有其它画种所不具备的语言的精神品质后,铜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形式得以出现。而这独特的语言品质是画家的人性价值与材质的物性价值互动所决定的。可以说,在版画的诸多特性中物性特征是最为确定与突出的,而通过人性与物性的矛盾统一引伸出人性的永恒则是版画艺术的本体义项;在将精神意象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过程中,版画家的内在感性与物质手段的工具理性的默契恰是其艺术性的本源所在。因此,对于版画物性品质的深层理解,也体现了艺术家的哲理认知。
青年版画家陈曦的版画艺术对于物性的探寻始终贯穿于创作理念中,而强烈的物性特征也构成了其版画风格的一个重要表征,正如她所说,对于材料的关注与迷恋是其创作的核心所在。而此中“物性”我以为包含两个方面:语言物性与题材物性。陈曦对于版画语言颇为谙熟,全面的技法为其物性形式感的探索提供了可能,其画面中材料与技法清晰可见、肌理效果与偶然因素水乳交融。纵观陈曦近几年版画创作,在版与画之间探索更多的表现方式,在人与物之间揣摸更亲和的关系,可谓构成其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如《青铜时代》、《戏面》、《窗影》、《降》等作品,借助刻、漏、蚀、腐与飞尘、软蜡、水珠等技法的丰富表现手段,深入体味版画构成形态中的器物情节,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亦在画家本人与材质的物性之间的矛盾统一中悄然生成。依此而言,陈曦在创作中践行着一套自身的材料美学。题材的物性在陈曦的作品中亦有着明显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画面图式对于戏剧、皮影、画像石、剪纸、民间工艺、自然植物等物质样式的借鉴,显然她将视角投向民族化的精神河床,寻求现代绘画语言形式同传统文化的联姻,通过具象物寻找其与观念对象之间的逻辑对称点;通过符号营造象征意味的意义语境;通过拼贴、重叠、组合、超时空等表现手法,来强调版画语言与自身的文化理性认知。最终作品经由其语言上个性化、情绪化、符号化的处理呈现出来。不可否认,如何将传统基因与开放的现代性贯通是版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命题,陈曦的探索无疑是具有启示性的,但如何将物性真正化为精神品质的载体,实现形而上的超越值得深思。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版画界在观念、媒才、语言方式上一直在寻求着创新和提升,如何在观念层面中找到富有个性并能延展版画本体语言与内涵的表达方式,形成追问。陈曦的近期创作也呈现出从物性到悟性的思考与实验,此一阶段,并非说她摆脱了物性实践,而是自觉地将物性表征予以观念化展开。其实,在其早期的《走过肯德基》、《稻草人》中,此种探索即已初现端倪。虽说此种探索仍处在主题意义和形式意味探索的双重矛盾之中,但那些曾一度让她痴迷的符号图式,在画面中的核心位置开始动摇,此前熟悉和惯用的技法与符号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素材储备或激发其艺术创作冲动的因素存在,而不再成为其瞩目的中心。具象主题和线性叙事以及附着于其上的文化隐喻开始退场,文化拼贴图式开始游离出泛意义的文化语境。可以说个人化的观念自觉使她从对符号形式迷恋中抬起头来,开始主动寻求形式与观念本身的对应关系。如近期创作的《武昌•阅马场》、《重生》、《中国智慧之图说养生》等,我们发现,虽然画面仍然保留了主题意义,但她已将其逐渐提升至形式审美因素的纯粹意味中来。从中也可以看出,画家正在经历着从物性到悟性的观念嬗变与风格历练。
今天当我们在艺术领域谈论“当代性”这个问题时,不能回避的是个体观念自觉和媒材突破,陈曦的创作正是凭借其理性与激情的交融在版画艺术当代转型的历境中探索与前行。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