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青年艺术家16面体群展

6.0

展览时间:

2014-10-12 - 2014-10-18

展览城市:

广州

展览机构:

岭南画派纪念馆

展览地址:

岭南画派纪念馆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由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车建全教授策划的“以梦为马--青年艺术家16面体”将试图以过去十年毕业的广美绘画专业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仍然以各种方式坚持着自己梦想的青年艺术家,以文献整理的方式去探讨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对其艺术探索的影响,展现他们用各自独特的语言映照现实的艺术面貌。策展人所选取的个案,有长期扎根本土的艺术家,有北漂,有海归,更有坚持留在海外发展的年轻人。他们是:韦璐、李金阳、胡诚、黄子霆、周毅、肖珊珊、何绮兰、罗亚岚、张璐、任真、梁曼勇、王相超、袁泽强、郭梦垚、肖欣跳、莫希亮。展览希望通过16个各有精彩的个案为后来者,更为广东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个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参照。

广东青年艺术家群体自2010年以来,逐渐在各大艺术现场露面,成为引人瞩目的艺术新力量,并正在逐渐进入拍卖和画廊市场。这些以80后为主体的新生力量基本都出自广州美院大本营,因为地缘文化所限,2010年之前的广东艺术界早已失去开放之初的活力与优势,陷入地方化和发展迟缓的状态,2003年后毕业的艺术家们很多选择了去北京和上海发展,并产生了以飘一代为代表的艺术群落,但由于缺乏持续性的精神动力和学术推动,始终难以形成具有凝聚力的方向性探索。因此他们准备向充满保守气息的本地文化决裂的同时,依旧要依附于利益群体已获得出头露面的机会。和北京与上海的不同之处在于,广东的青年艺术家虽然散落在城市的不同角落,始终是在一个统一的圈子里工作和生存,尚没有形成截然不同的后背支持,无论是学术支持还是收藏群体的支持。所以他们在创作上必然体现出某种折衷的态度,为了生存,他们懂得妥协带来的机会,并且积极通过各种微妙的妥协达成自己艺术上的发言,这些因素都对他们的创作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艺术家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艺术面貌。他们和其他地区的艺术家一样,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或多或少颠覆了学院的规条,他们看似拥有一个完全自由的选择,但是他们似乎并不想走得太远,他们必须谨慎的让自己不变的边缘和异类,以便身在边缘位置仍然保持和主流的呼应。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成为市场的焦点,和画廊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其他的艺术家也正在通向这个目标的路上。

历史告诉我们,很多旧事物在一夜之间消失了。新的力量,思想和观念改变了旧有世界。而在广东,一切都处在迟缓的渐变之中,青年艺术家们虽然奔走于频密的艺术现场,也在与画廊和时尚机构发生关系,但从根本上看,与真正的学术支持和市场化还有相当的距离。

这个展览首先希望为80后艺术群体做一次与众不同的展示,以10年作为一个时间间距,透过文献和10年的创作过程做一次检阅与回顾,让更多的年轻艺术家看到他们10年间的心路历程,矛盾和决择。这也是值得学术界探讨和梳理这一辈艺术家创作特质的机会。

同时,展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因为市场失去了什么?市场化令青年艺术家前仆后继,有些艺术家已经过早出现了重复和衰竭的迹象,过度的包装下已显现精神的无力感。作为青年一代,是否始终在保守对世界真诚的反应?从心灵的内部出发来建立个人的艺术经验和价值观念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出策展人的意图:如何在市场化的背景下重新以梦为马,重新回到支持我们选择这个行业的最初梦想和创作的起点。艺术源自梦想,想象力和创造力永远是孤独骑行的那匹骏马,真正的贡献源自永不屈服于既有的秩序。推动和批评也成为展览的双重任务。

此次展览的青年艺术家普遍呈现出碎片化、卡通化和形式优先的整体特征,他们比前辈更加个人化,主观和自由,他们不仅在加上绘画领域,也在动画、影像等领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虽然没有北方艺术家的犀利和深刻,更具有温和的自省与趣味化的优势。保持了精神层面深度深度挖掘所应具备的锐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过早稳定和固化的形式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艺术家的自我颠覆,因此,展览透过群体的集中呈现,强调做出内省的思考,以促进艺术家走向新的高度。

这次展览是一个巡展的方式,广州美院是第一站,然后已经确定的南京,北京,德国,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展览空间对作品和展示方式进行调整。意在为广东最有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创建更为有效的展示与对话的平台,倾听更多的批评与反馈,与多地学者和艺术家进行交流。

“以梦为马--青年艺术家16面体”更侧重于从架上绘画方面去讨论学科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岭南画派纪念馆作为研究性机构所提供的学术空间支持将也为这16位艺术家在艺术上的付出及梦想之实现给予一种有力的鞭策!
... 展开
策展人
车建全
主办单位
岭南实验空间
( 责任编辑:孙卉 )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