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本次展览的主题为“共生”,力求探寻作为文化艺术载体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以梅溪湖新区为切入点,讨论与研究区域发展新模式这一课题。展览共选取中外12个建筑师和事务所的21个项目,在1800平米的展厅空间中呈现。
展厅一层主要展示7个知名国外建筑事务所在梅溪湖设计建设的建筑。
来自英国的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Zaha Hadid Architects)打造的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首先诠释了这种奇妙的共生关系。扎哈的文化艺术中心将大剧院、艺术馆、小剧场用流线塑造的独立结构融合为一个庞大的整体,柔和的造型边界使这个大型系统显得不太突兀和独立。流动和飞跃的感觉或许从自古代楚国文化中获得灵感,总之艺术的创造需要遐想,而遐想可以超越时空,这样一个超越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空间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神思,融入自然线条的建筑本身与文化艺术的官能性结合。
奥地利的蓝天组建筑事务所(COOP HIMMELB(L)AU Wolf D. Prix & Partner ZT GmbH)驾驭大空间的能力世界有名,但大都是在超级城市中的超级项目,而像这次为梅溪湖打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并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措施的问题,这对这家经验丰富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自然的元素是规划中最重要的基础,对环保的考虑更使建筑具有别样的气质:鼓励使用人行步道、电瓶车、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通过行人优先的模式将度假区与城市相连,这就是从城市到生态、从人到自然的过渡。而作为与水有关的建筑,对水的运用和反馈又是对自然生态循环的参与。
荷兰的NEXT建筑事务所(NEXT architects)设计的梅溪湖梅岭公园体育公园步行桥,是对传统文化的新融合与新诠释,在这桥上行走,如同穿越园林,这一设计理念让人意外。这一设计有多重性和可塑性的一面,那就是桥的形状来自中国结,也可以是在中国的莫比乌斯环,它既象征着沟通,也寓意着无限。在与文化紧密相拥的同时又能和周围的山体环境相互呼应,流线的造型试图对自然起到一种不破坏的延伸。
美国的Gensler建筑事务所(Gensler Architects)和德国的KSP建筑事务所(KSP Jürgen Engel Architekten),以及美国的理查德•迈耶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Richard Meier & Partners Architects LLP)的科技广场、城市岛、长沙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均考虑到梅溪湖城市新区的综合功能性,在湖区美景的映衬下将建筑的官能性发挥出来,同时不失对周边环境的关照与衔接。
不破坏生态,同时对生态起到保护和修复作用是建筑领域渐明的一种功能效果,建筑可以作为环境宣言,可以将人类活动的有益成分注入到大自然中。这一观念也是与矶崎新(Isozaki Arata)与胡倩合作的洋湖湿地公园湿地科普展示馆及旅客中心项目所试图诠释的。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保护湿地,而同时也是对城市居民的一种教育方式,保护湿地,在给都市居民带来观光和休闲享受的同时,也使对湿地的研究和保护有效地维持下去。这是建筑与自然共同地可持续发展。
展厅二楼是“共生”理念的扩展和延续,展示了以国内为主的几位建筑界明星在中国的几个特色建筑项目。
湖泊形状似一把优雅的小提琴的梅溪湖周边,有十余个具有服务配套功能地小建筑,是由长沙当地著名建筑师魏春雨所率的地方工作室所设计的,它们位于梅溪湖核心区滨湖景观带,这组“小品景观建筑”的意义不仅在于官能和自然景观的灵巧结合,更在于摆脱地景与建筑的相互制约。自由玲珑的设计是景致与功能的浓缩。对魏春雨来说,这些设计是他尝试以“地景”为主要策略的建筑实践,地形形态、地域材料、建造方式等成为关注的重点,他把关注点放在注重把握相对自由的设计体验上。
魏春雨的李自健美术馆的设计取意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天圆地方”认知观,天地人的融合是建筑最浓缩的人本主义体现。这件作品是设计者有意跳出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语言,即不是简单的塑造一个实体的建筑,而是尝试用建筑去诠释这一永恒的主题,一个“意义”的建筑,而不是“形态”的建筑,塑造一个爱的容器,精神的家园,回归路上的精神庇护所。
瑞士的克里斯蒂安•克雷兹建筑事务所(Christian Kerez Zurich)展出了三个中国项目——北京CBD文化中心、广州三馆一场和郑州高层,这些设计的场所具有同一个特征,就是都位于高楼林立的繁忙大都市,而建筑师则是力求在其中找寻能够装载人本主义精神空间的容器。所谓的广州三馆一场项目,是由岭南广场、广州博物馆、广州美术馆、广州科学馆组成,造型自由奔放,这些不拘一格的有机形态是深受中国山石园林景观的启发,如雕塑般屹立在开场的岭南广场上,让人联想起中国山水画中的画面。克雷兹设计的郑州高层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建筑结构的变化体现高层荷载由底部到顶部的变化。此高层设计中,建筑结构元素最简化至一种。斜柱组不仅承受竖向的重力同时抗侧力达到稳固的效果。每一组的三角形斜柱组在平面上是稳定的,多个三角形组可以从多个方向稳固建筑。而由于荷载的变化这些三角形支撑结构数量是由上到下递增的。我们发现它不是用现代材料来模仿木构造,而是着眼于创新。
哈尔滨文化中心是马岩松率领MAD设计的一系列文化建筑中的一个,虽然中国现代建筑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规模,可是像哈尔滨文化中心这样的超级大项目在中国北方城市哈尔滨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地方城市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雄心。哈尔滨文化中心没有像其他大剧院一样,选址在城市的行政中心,而是以当地自然文脉为背景,在合理保护与利用生态湿地的基础上,让哈尔滨大剧院、职工文化艺术宫、万人广场和原生态湿地景观公园共同构成一个“文化岛”,实现人文、艺术与自然的融合。
MAD设计的鄂尔多斯博物馆好像是空降在沙丘上的巨大时光洞窟,其内部充满自然的光线,正将城市废墟转化为充满诗意的公共文化空间。MAD设想了一个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抽象的壳体,在它将内外隔绝的同时也对其内部的文化和历史片段提供了某种保护,来反驳现实中周遭未知的新城市规划。
坐落在哈尔滨一个充满着欧陆风情的高层住宅建筑群中的中国木雕博物馆,长约200米,这座建筑犹如一股冰雪洪流,被冻结在位于城市中心的狭长基地上。受到北国特有的自然风貌的启发,博物馆的外形混沌而抽象,模糊了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界限。大量的实墙保证建筑很低的热损耗,三个裂开的天窗捕捉着北方的低纬度阳光,给室内的三个中庭空间带来充足的自然漫射光。
王昀设计的离散式聚落是由11个功能的建筑集合在一起的现代聚落,它位于杭州西溪湿地国家公园内,是人与自然的交互式体验的场所。我们现在的西溪湿地加上人工的添景,已经成为意象之中的风景。林荫叠翠、落英缤纷的茂密植被中,建筑物的轮廓或渐近或消散。在这样的场地之中采用一种离散式的形式,保证了对于原风景本身的尊重——任何一座风景建筑都没有办法媲美风景本身。
而王昀的另一件新作是吴家场幼儿园。这是一个八班幼儿园,位于北京吴家场居住区基地的西侧,建筑整体为三层。幼儿园南侧是综合活动场地,西北角设置辅助后勤出入口,东南角方位设置幼儿园主要的出入口。两个不同功能的主要出入口呈对角位置布置,保证了相互间的互不干扰。这一设计赋予建筑人本主义想像力,力求打造真正的游戏学习体验乐园。
刘家琨的代表作品主要在成都,而白鹭湾湿地揽翠阁是首次在这次展览中发表的新作。说是“揽翠阁”,而给人的形象好似“飞来阁”,总之,它是以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阁”为基本原型和意境设计出来的轻盈的小建筑。建筑位于靠近湿地公园入口处的一处高地,四周为独特的湿地风景。2010年竣工的成都当代美术馆的设计以“地景化”为基本策略,将庞大的建筑体量匍匐于基地,充分利用屋顶,做成可步行而上的斜坡。其上的小体量建筑形成聚落,对峙的V形斜屋面强调出园区轴线,形成倾斜的集会广场,同时连接屋顶“聚落”。2013年的新作水井街酒坊遗址博物馆,采用与相邻街区近似的民居尺度,融入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新建建筑环绕古作坊布局,以合抱的姿态对文物建筑进行烘托与保护。建筑外墙采用与传统材料近似的再生砖、防腐竹等现代环保材料,构建手法现代而韵味传统的建筑群落。西来古镇榕树片区沿河增建试图达到传统园林、自然空间、人造空间之间的平衡和谐,思考传统,追根溯源,亲近自然。西来古镇榕树片区沿河增建项目坐落于传统风貌保护区古镇河畔。新建筑以当地竹、石、砂浆抹灰为主材,复原传统建筑布局,修补了河岸与古镇的连接关系。
本次梅溪湖建筑设计展还将呈现策展人方振宁和纽约激浪派基金会(Fluxus Foundation)共同完成的学术性研究《木构与智构》,研究对比了宋代《营造法式》的模件体系与激浪派的预制系统,是今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雷姆•库哈斯中央展厅“建筑元素”的一部分。通过对东西方古今建筑传统与创新关系的探索,给予共生概念更多的人文启迪。
展览除了图片和理念文字展示,还有模型、视频,让观众全方位了解梅溪湖“共生”的建筑幻想蓝图。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