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数字时代。整个世界如一叶轻舟,刹那间渡过万水千山。这舟、这山川,都是由数字编码而成。数字影像是数字世界的数字镜子,一切仍然符合用镜像理论解释人类与自身的关系。
当人类用银盐来呈现影像之后,关于“历史”、“真实”等凝重的词语就成为了摄影最重要的品质描述。如今数字编码代替化学银盐,在还未成熟定型的发展过程中,好于怀疑的人们将“轻”、“假”等问题反复提出。无论是数字影像制作输出的最终视觉效果,还是数字影像可修改的特性,都让摄影不再给人唯一的价值观。挑战摄影的终极价值是数字影像最重大的特点。
隋思聪和徐熹是两位八十年代后出生的摄影者。他们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选择了数字技术来进行摄影创作。虽然时代还处在全面数字化的过程中,但是,他们的自觉在于,严肃认真地探索数字影像的语言特性,将数字影像作为完整的语言系统进行自我的艺术表述。他们对传统银盐摄影时代形成的价值观“真实”有极大的认同,并在新数字语境下重新实践着“真实”的意义。
隋思聪的作品《残局》,以“灯泡的视点”将中国餐饮文化所透射出的社会状况抽象化的表现出来。作者让我们在确切地靠近现实的同时,又用商业广告的手法,将现实的粗糙修剔干净。灯泡的视点,既专注又抽离。这种与世界保持着克制距离的态度和方法,已经不同于上个世纪中法国式温情的旁观态度。在当今商业发达的世界中,作者用影像展现出他与世界隔离的真空带,这是新一代人的生存之道。
隋思聪的另一组作品《一个人》,用凝重的影调展示出一个孤独而敏感的灵魂在世界角落的游荡。作品采用黑色影调,不是简单的夜的无助与哀伤。黑暗的画面中有无数的细节展现,那些光的闪烁,是触动人情感的种种激情所在。
徐熹以高超、纯熟的数字影像技术构建出一个超越人类视野的真实世界。这是一个他确信一直存在的世界,《池塘》系列和《未删除的程序》系列,主角无论是骷髅还是甲虫、蜗牛、鱼虫,都存在于我们共享的阳光、田野和风等一切现实中。徐熹塑造的处于青春期的骷髅形象,充满了活力和对未来幻想,它颠覆了死亡的含义,将恐怖、丑陋转化为游纫于大自然之间的逍遥生命的绽放。
徐熹的作品丝毫没有炫耀他强大的数字影像技术,相反,他用得很克制。他的数字影像世界完全建立在人类世界的前提下。
相信我们能从隋思聪和徐熹创作的影像作品中看到数字影像本身的分量。摄影表现时间的概念,也表现时间与空间的交叉结合。数字影像拓展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与想像。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像中的时间超越现实的时间,两位年轻的作者,用影像抗争时间的流逝,在对“真实”的思考与追问中获得它的力量。
——朱炯
参展艺术家:隋思聪、徐熹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