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光阴的故事
——观曾妮的个人近作展“石头花开”
吴永强
(艺术评论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果我们要给尘世中的幸福人生设想一个可持续的依靠,莫过于兴趣和职业的统一。曾妮就处在这样的幸福之中。她在一所著名大学的艺术专业执教,又对艺术创作怀有不知疲倦的热情。她的生活伴随着艺术,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可这并非一种寻常的幸福,其中,欢乐是磨难的结局,轻快是愁思的终点,甜蜜的宁静和至福的喜悦总是在阵痛和挣扎过后……但正因为如此,曾妮获得了深刻的幸福。今天,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分享到了这种幸福。
在过去将近20年间,曾妮的创作多围绕人物母题进行。它们主要以油画材质为媒介,呈现了艺术家对当下生活的注视。但近些时候,曾妮的关注点从人转移到了物,而且越来越表现出跨媒介的兴趣。她对着自然事物作画,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做装置。她的画用水彩代替了油彩,她的装置用木头、纺织品等物料构成。在她的画中,我们见到了野外的石头、盆中的花草和大地上的风景;在她的装置中,我们见到了画家在过去岁月中用过的物品。这些物去除了人的遮挡,刷出了自己的存在感。
这一次,曾妮不但用水彩作画,而且还从中国水墨画中吸取灵感的酵素,利用书写般的笔法、晕染的色彩来描绘形象。千缠百绕的线条,带着水的灵韵,浸入了事物的肌体,组织了石头的叙事,塑造了花草的肖像,为大地上的风景奏出了乐章。与此同时,它们梳理了时间的纹理,披露出自然大化的脉动。画家用了纸来作画,也用了瓷盘来作画。那些挂在墙上的盘子,势犹脱壁,把平面图画改变成立体的视像,从而指向地上的装置,以至于观者在见到它们时一点都不必转换脑筋。这些装置作品有着家具般的轮廓,结构单纯,做工精细。尽管箱体般的造型裸露着新鲜的木质,但层层排列的格子却存放着旧日的物品。其中有被捆扎起来的衣物和床单、曾经镌刻过足印的沙子、动物造型的玩偶和室内小摆件、干枯的花束和植物消瘦的根须。这是艺术家个人的文物。平日在看不见的地方呆着,今天被翻检出来,陈列起来,简直要引起人们考古的兴趣。我们感到,记忆的包裹快要被打开了,光阴的故事就要被讲述,被岁月改变的容颜就要曝露出痕迹。
通过用簇新的博古架来安放旧日的物品,艺术家让当下的时光承载了往日的记忆,就好像举行了一场仪式,为了纪念那些逝去的年华。来到现场,我们也参与到这场仪式之中,与艺术家一道,去追忆流年,搜索童年和青春离去的背影。可是,在逝者如斯的惆怅中,与其说我们感到了悲伤,倒不如说是体会到了宁静。唯一的凝重也被用于增添时间的厚度了。墙上的画和地上的装置,借了我们的目光相互凝望,一边望到自然,一边望到人生。它们都并非时间之流上的某个被截下的片段,而是拖着长长的影子,带着各自的经历。当它们彼此在对方的身上认出“变化”的影像时,便可以相逢一笑了。因为这时,物与我同一了,人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庄子曰:“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在大自然的刻度上,夏天并不只顾悲叹春天的离去,因为夏天自有夏天的风景;而同样是独特的风景,也等在人生每一个季节的前面。
曾妮的近期创作便指向了这样的风景。它们以装置的形式书写了个人的传记,同时又用绘画的形式为之配上了大自然的伴音。当艺术家用这些装置和绘画组织仪式,并向观者发出邀请时,我们便获得了一次参悟人生的机会。结果,我们与时间和解了,与命运和解了,与生命中的起伏和颠簸和解了。我们见到了每一个季节的风景,深感荣枯盛衰都自有其妙理。是大自然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它教给了我们东方的智慧,赠与了我们达观的心情。也是在这样的心情中,曾妮的画笔离开人群而移向自然事物。过去,画家常常描绘其本人和她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仿佛总是有一个“我”字如影随形。但如今,这个“我”字融化了,人群消失了。画中空出来的位置,被让给了野外的树石、盆中的花草和篮子里的果实。我们看到,不管身在何处,石头都在放肆地开花,藤蔓都在忘情地纠缠,花草都在欢快地繁殖;即使已经化身为标本,蝴蝶也仍然展现出在世时的姿容……顺着画家的目光,我们窥望到丛林中的奥秘,瞥见了窗边的风景。是它们,引动了画家今日的兴趣,令她忘掉自我,身与物化。可是,画家却未同时保持写实的兴趣。其线团般的用笔、剪影似的造型,让画中的形象与自然事物拉开了距离。在书写和留白的交替作用下,空间被极度压缩,只留下单纯的平面关系。于是,线与水的表现力却趁此放纵起来,释放出音乐,让画面回荡着旋律,我们也因此听到了画家因卸下心事而放歌一曲的回音。
也许是出于职业习惯,曾妮用了近乎做学问的态度来对待她的创作。这意味着,在不同阶段上,画家都向自己提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要是我们把她过去的画作和今天的画作做一个对比,就可以看出,其课题的改变不仅见于题材,也见于风格。如果说在过去的多数时候,她的人物画是在致力于实现唯美与写实的平衡,那么,如今她的风景画却在努力追寻意象与表现的融合,尽管也部分保留了唯美的因子。在今天展出的《石头》、《花草》和《风景》三个系列中,我们看到,到了最近一个时期,曾妮融合意象与表现的冲动已经蓄积既久,势在必发了。与此同时,她的画风便与东方美学精神有了更融洽的关系。但正如她的书写性笔法并不等同于传统中国书法一样,其画中的色彩并未被传统的笔墨程式所拖累。而恰恰是,它们利用了水墨,也解构了水墨,其结果仍然在色彩语言中立定了位置。更重要的在于,这种生气勃勃的水彩画语言,既超越了文化,沟通了古今,又表达了激情。走近这些作品,我们深感,不论是石头的叙事、花草的肖像还是风景的乐章,只要为画面所容纳,就不得不被艺术家的激情所感化,整个地变幻为内心的音符。它们或者汇入万物的协奏,令人迷失;或者引动空灵的回声,让我们痛感行将远去的事物的魅力。原来,艺术越是充满激情,就越能感动人心。这也许是一个简易的道理,但曾妮的艺术让我们记起了它的珍贵。
2015年9月10日,于川大望江校区
曾妮的画风一反早期的炽热,石与水直接对话,取消一切冗余配置,石塘的张力于无声处倍增。她的这种符号建构形成了对“水一方”的解构,历代巨匠,以石为名号的不胜枚举(石涛,齐白石,傅抱石,白雪石,沈周——石田,王翚——石谷,刘墉——石庵……),却鲜有以水为字者。这种思辨,一直处于隐秘状态。——汪帅
多情的花草与温暖的石头
----略谈曾妮的绘画
杨卫
女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常会因季节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通过描写大观园的四季,来折射女人的喜怒哀乐,可谓匠心独妙。其中故事性最强、情绪化最严重的女人,当属林黛玉。她不仅看到落花时,会情绪哀伤,浮想联翩,就连自己身上的病,也会随着季节更迭,而时好时坏。艺术家曾妮也是这样的女人,感受丰富,情绪饱满,但又迭荡起伏。
在当代艺术越来越成为市场品牌的今天,许多艺术家都开始经营自己的个人符号。但曾妮却似乎永远都学不会。她的绘画,很少专注于一个题材,而是跟着感觉走,凭着自己的兴致,率性为之。一个普通的生活场累,一处平淡无奇的自然风貌,抑或是一首诗词里的意境,只要能打动曾妮,都可以成为她倾心和追逐的对象,令她无穷回味,陶醉其中。
早期的作品,曾妮喜欢表现一些身边的朋友,画面中布满了这些人的笑姿,以及欢欣愉悦的聚会场面。那些生活中司空习惯的镜头,被曾妮乐此不疲地加以捕捉,刻画和塑造成一个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不禁让我想起了罗丹说的“生活中从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曾妮就拥有这样一双明媚的眼眸,她不仅用其发现了美,也以其给周边带来了欢乐,赋予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和温情。
近期,曾妮将视线转向一些自然景物,尤其是对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角落,如水木山石、花花草草等等,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无限的追慕。她的绘画由此而转型,也变得越来越轻松了。但不管是描绘人物,还是表现风景,曾妮的绘画,始终带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画面中无不渗透着生机盎然的气象与斑斑驳驳的阳光感。这已经构成了曾妮艺术作品的独特语言,不仅令她在绵绵惆怅的西南显得格外耀眼,也使她在温柔婉约的女性艺术家群体中分外瞩目。
没错,女人善变,常会随着情绪起伏而变幻颜容。但这并不等于她们缺乏耐性,没有恒心。事实上,女人是一根最具韧性的纽带,往往在一个国家衰退,一个家族败落时,是女人撑起了一片天空,维系了血脉。这当然是母爱的作用。曾妮就试图在艺术中挖掘这样的母爱,以此来装饰平庸的生活,赋予其激情和光彩。在她深情的笔下,人物也好,石头也罢,抑或是花花草草,与其说是一个个表达的对象,不如说是自我的投射,是爱在生活中的洋溢与附着。
2015.9.4于通州
以往作品中充满花朵的曾妮,这次却没有花,她让石头开花了,而且骗我们说没有,不知居心何在。
世界上有更为诡异的石头,但曾妮的石头无疑能够独树一帜,她在诡异之外,还加了几味猛料,让这些石头达到了瑰丽的地步。
在半山,连太阳也被消解掉了,何况人文、艺术的东西。同样,也没有真正的石头留下来。曾妮在《半山乱石滩》中,以诡异、瑰丽而决绝的方式,展露了自己的内心,里面除了梦幻和困境,也有相思和贫乏。
曾妮跟石头融合得非常好,几为一体,明显比格竹子的王阳明要诚实。
我们也不能忽视水。水是《半山乱石滩》的核心机密,更是那些水让乱石开花的,曾妮很可能只做了助产士的工作。
那些曾妮的水,让石头透支、开花、生锈,让石头的前世今生集中在画布上,尘埃落定,再也无力挣扎。
—李万峰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