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壁 2017”北京胡同影像联展

6.0

展览时间:

2017-06-24 - 2017-07-02

开幕时间:

2017-6-24 15:00

展览城市:

北京

展览机构:

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

展览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东单北大街北极阁三条32号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抬头不见低头见

文/鲍昆

北京的胡同文化,是丰富的人类历史文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因为,在世界历史中,再也找不出和她一样的文化景观。北京的独特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大和贵。大,指的是格局体量;贵,是指整体建筑的高贵品质与气质。这两点都不是这世界上任何其它地区和城市可以模仿的。因为只有一座农耕的帝国之都,才能在漫长的历史上构建这么一座伟大而且独特的文化。北京城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历经几个朝代。期间,两个北方民族入主,但最终归化在以汉文化的一统文明中。北京城在大地理环境中处于北方游牧文化和南方农耕文化的交界地,所以文化的多元和融合也是北京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这个过程,滋养和承载这个发展的就是那些在北京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胡同之中。

胡同是文化历史的孵化器和容器。在北京的胡同中,最迷人的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这些人中,有平庸普通,但却勤劳兢兢业业的引车卖浆者们。他们迎着每天的晨光,出街入市,吆喝着时间,生生不息。也有那些深宅豪门内的达官贵族们,他们架鹰玩鸟,在酒肆青楼中,醉生梦死。穷的、富的,生和死,在胡同的光阴中相互穿越、轮回,是一出冗长不谢幕的戏剧。

有胡同历史的几百年的最后,百年多来,胡同的一切有了变化。洋楼、洋车来了;跟着,汽车来了,大楼来了。于是,胡同窄了,房子破了,路却新了,人更变了,天也脏了。再接着,成片的胡同被遮天的水泥玻璃房子覆盖,胡同人也四散到城外成为那些水泥建筑里的“寓公”。那个胡同的北京变了,只剩下了“北京”两字了。

原来有三千多条胡同的北京,如今剩下的胡同还不足三分之一。在水泥丛林和汽车洪流中,还存有几块胡同的岛屿,而原来它们是大陆。它们凋残、破败,毫无尊严,在各种侵入的现代病菌中苟延残喘,风雨飘摇。胡同中的那些人,渐渐地老去,他们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则像那老房子斑驳的墙壁,或渐渐风化崩解,或被涂上新漆不伦不类。

有那么一群在胡同中诞生,却又离开胡同的人,视胡同为自己的精神之源。他们一直在用照相机“回照”自己的记忆,让童年、青春、父母、兄妹、邻里街坊,以及大槐树和鸽哨声,永远在自己的情感中完整一体,保持生命的始终。

他们拍照了很多年,拍下的照片现在展示在这里,就是这个叫“借壁儿”的摄影作品展览。“借壁儿”,怎么讲呢?北京话,就是我住的屋子这扇墙另一面的那一家,很近,却是另一家,但几乎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2017.06.04
... 展开
主办单位
一派胡同
协办单位
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 27院儿 胡同文化馆•社区青年汇
展览备注
学术顾问:鲍昆

策展顾问:白皓

执行策展人:曾麟 张净

分展策展人:瓶子 葉一

声音单元策展人:瓶子 曲一箴

公共互动负责人:王正卫

导演摄制组:申由甲 罗泮 夏晓牧 张明

策展执行:Amber 高珊 高同玲 黄志鹏 梁慧琳 Lee李 马浩杰 李佳芮 牧羊羊 蒙子 齐墨痕 任文静 王丽平 王铮筝 微子 夏霜 于撩撩

特别支持:朝阳门街道 东四街道 史家胡同博物馆 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 共享际 Someet 706空间 皇城根胡同串子

鸣谢:秦思源(胡同声音博物馆) 杜过 卡森

主场: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 (东城区北极阁三条32号)

分场:27院儿(内务部街27号)
... 展开
( 责任编辑:孙卉 )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