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一.“八十年代的苏醒”——早期油画作品
作为中国“伤痕艺术”的代表人物,何多苓的早期创作深触人心。80年代初,四川美术学院一批年轻人,以何多苓为代表,他们来自生活的底层,承受生活的冲击,因此有着强烈的生命感知,从而冲破重重束缚,脱颖而出,创造出一批有真情实感的现实主义油画作品。纵使观察、体验、表现生活的侧重点不同,个人的艺术气质或许有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忠于生活,吐露真情。
作为写实主义画家的何多苓,其本质是多情的,追问生命本质之时,超然于生命之外;探寻生活归宿之时,执着于青春须臾的疑惑。但同时,他亦恐慌于生命的歧变和偶然。因此,他的忧伤是象征的、优雅的。把复杂的心绪付诸于减法原则,这是何多苓绘画艺术的一个基本特色。何多苓曾讲述:“所以我的乡土始终是一种借用,来表达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就是一种很抽象的诗意的东西,并非民俗、风土人情,这一开始就不是我的目的。”
二.“诗与意”——野园系列
从早期油画作品到“野园系列”,何多苓的转变令人叹为观止。这一绘画阶段,象征着何多苓在创作上的全面解放,展现出令人惊异的绘画能力,舒展、自如、轻盈。画中的女孩唯美调皮,从眼神、表情到肢体,都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似乎自八十年代积压的沉重历史,也就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此系列的重建,兼具古典主义的庄重、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浪漫主义的激情。但与此同时,何多苓也重视吸收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写意精神,强调绘画过程中的“书写”过程。通过敏感的手部描绘,体会被描绘的对象。像诗人一样,在词的无意识流淌中,构成朦胧的意象。
三.“等待着一个爆发”——俄罗斯森林系列
一直以来,创作目标明确的何多苓,静待多年来艺术积累与沉淀的爆发,“俄罗斯系列”正是这个爆发。这个时期,是他人生才气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阶段。此系列作品,无疑是抒情的、诗意的,但同时又是哀伤的。
“我的作品的确带有诗意,但不是伤痕艺术。”他这样为自己总结。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何多苓有很多文人朋友。他很喜欢和诗人、作家交往,因为在他们身上,“我能听到一些对艺术中肯的评论”。
四.“花的隐喻”——杂花系列
纵然何多苓未能像莫内那样,将花园里的景物作为毕生研究光线和色彩的主题,但花园作为审美的景观和象征,同样也呈现着何多苓的艺术态度、审美追求与生活理想。在他的理解中,中国园林过于委婉和工于雕琢,法国园林又太程式化和庄重。他所钟情的是田园式的、有着原始气息的、充满野性的英国式园林。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