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戏谑与意识流”群展

8.0

展览时间:

2022-02-16 - 2022-03-16

展览城市:

香港

展览机构: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空间

展览地址: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10楼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宣布,2022年2月16日下午6点在香港空间推出群展“记忆、戏谑与意识流”,呈现诺娜·加西亚(Nona Garcia)、高瑀、卡梅隆‧普拉特(Cameron Platter)、罗德尔·塔帕雅(Rodel Tapaya)、杨纳、章犇六位艺术家的二十余件精彩绘画作品。

当下,心理学早已不能被描述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副现象(epiphenomenon——伍德沃斯语);在后现代主义和哲学语言学转向对世界复杂现象解释疲软的今天,“心灵研究”或许成为人的慰籍之所。心,如何感知外物?梦,何以在对抗命运和时间的实践中层出不穷?记忆,又是隐匿在何种意识运作中被串联起来?历史中出现的无数“开梦元勋”,表现出对严肃定律和逻辑严密性的逆许。艺术,定是抵抗的途径之一。以此为起点,展览从记忆、戏谑、意识流三个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出发,展开在长短宏微的心理星河中的漫游。

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将艺术理解为一种“直觉”,而弗雷德里克·沃尔姆斯(Frédéric Worms)则将伯格森的理论描述为一种美学造化:“散落着一个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美学的光芒碎片(les éclats)”。伯格森的叙述和所指:“直觉”和“碎片”交相呼应,对后人编织了迷离的心理图景,这种双重性和多层感与当下的情绪生态相似。面对意识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双重压迫,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与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也以戏谑之美做出强大的回应,创作者将自我意识作为一种诙谐的武器。意识流也使心理学不仅是科学研究,更为文艺创作提供诸多可能。记忆与幻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倒错感,以及象征性所指,使意识流与艺术表达不谋而合。杵立当下,直面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艺术的形态和定义也更为多元化和多义性。在意识中涌动的记忆和碎片的来回折射中,艺术家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达着对我们这个时代脉搏的探查,对人类社会生态、理想和道德悬而未决之问题的关切。

绘画作为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记忆或一种幻觉,不断在探索事物的本质。诺娜·加西亚(Nona Garcia)的作品以其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凝炼了人眼对自然与生态的注目;在透明与隐蔽、框架与自然、崇高与日常之间建立二分法。展览中两幅尺寸巨大且具体而微的画作,描绘了她生活周遭的微观景致。图像像被压抑的记忆,诺娜将视觉转移到忽略的事物上,使日常看不见的事物变得可见。我们所看到的不再是石壁和树林的写照,倏忽间,由形状、纹理和空间生成的构图变成了一堵叙事的墙和角落。也许很久以前,有人在这面布满青苔的岩壁上跋涉,树林间隐约可见的DIESEL物件也透露着人类经停的痕迹,画作凭借自身性质的纯粹和同质性,把记忆储存起来。在记忆与文本、古典与当代的切换之中,章犇的绘画编排着复杂而精确的视觉秩序。画面中的教堂、摆钟、方向标、巴别塔、星球等形象,构成了他的绘画的修辞。日常随手涂抹的形象、想象的图景、阅读中的联想、旅途中的照片被章犇分类整理成各个文件夹,经过长时间的思维发酵,这些记忆的碎片会无意识地组合成浮动的画面,最后形成画面中恒定的秩序感。

卡梅隆·普拉特(Cameron Platter)则陶醉于荒诞的图式、隐藏在孩子气的嬉戏之下的,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险恶底线的调查:资本主义、阴谋、殖民主义、道德堕落、人性和苦难。他使用哑剧、超自然景观、媚俗美学以及物体及其化身之间的滑稽碰撞,传达了人类文明中令人不安的部分。通过正面和负面的碰撞循环,艺术家将欲望和快乐的图像与恐惧和绝望的图像重叠在一起,此种冲突机制似乎拓展了美学的戏剧性。高瑀的作品及命名大多一语双关,关联着对当下处境的回应和诘问。苦瓜、小狗、猪八戒等活泼的形象及词汇,带着拟人化、自我异化的特征,戏谑的方式实现了某种对现实世界和艺术系统内部问题的试探,缺损的快乐及幽默以松解言不由衷的焦虑。

此种焦虑似乎失效于杨纳描绘各种“玩偶化”的形象之中,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仿佛描绘的是奇趣狂想的梦境,交织着艺术家的情感与意识,用以光滑的卡通形象悬置了人类的扭曲状态。时间与空间、现实与梦境倒错辉映,联袂上演,任何具体描述都让位于意识流所生发的可能性之中。罗德尔·塔帕雅(Rodel Tapaya)对于图像元素组合及重新编辑的概念和过程,使众多图像碎片被精心组合,模仿之物被选择,一一被叙述、转喻、弥散于画布。某些存在经验背景、以无名而富有表现力的梦幻元素极力混合,最终转化为更为史诗般的人类文明寓言。

陆向怡
2022.2.6

关于艺术家

卡梅伦·普拉特(Cameron Platter)

南非跨学科艺术家卡梅隆·普拉特生于1978年,约翰内斯堡。他通过以南非人的身份,生动的混合媒体作品,探索过度和消费的概念。在绘画、雕塑、绘画和视频方面,他用鲜艳的色彩唤起了一种玩耍的感觉。他对创作具有挑衅性及亲和力的作品感兴趣,触及的主题包括性、美、政治和暴力。

普拉特的作品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想象的事实:当代南非艺术和档案》纪念性展览中展出。这位艺术家经常在他的作品中加入现成的物品—包括广告、海报或空的能量饮料容器—以传达关于整个南非和整个世界的流行文化的概念。普拉特还参与了陶瓷和固体废物的创作,他有大量的绘画和其他作品,是与其他艺术家合作创作的。

他最近的展览包括《想象的事实,当代南非艺术和档案》,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来自南非的印象 ,1965年到现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公共亲密关系,南非的艺术和其他普通行为》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国际会议》,蓬皮杜艺术中心;Dak’Art 2010,当代非洲艺术双年展 。他的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法国卢瓦尔河地区艺术中心、Zietz MOCAA收藏、 Margulies收藏以及Iziko南非国家画廊永久收藏。

诺娜・加西亚(Nona Garcia)

诺娜・加西亚生于 1978年,马里拉,菲律宾。尽管具象在诺娜・加西亚的写实主义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但其作品往往隐藏著一些不能被轻易理解的深层意义,等待我们仔细思考、剖释。这些作品不会刻意描绘真实存在的空间,或任何生活中的事物。而是通过隔离和干预,组合和分解在空间中的物质,尖锐地探究现实,也利用X光机等仪器,对现实的本质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她近年来的个展包括:《在森林与海洋之间的某处》,悉尼Yavuz画廊,2021;《栽种》,柏林A3画廊,2018;《Unearth》,柏林ARNDT画廊,2015;《Recovery》菲律宾碧瑶市Bencab美术馆,2014等。她的作品也展出于2009布拉格双年展,新加坡美术馆,澳大利亚昆士兰艺术馆美术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布里斯班,法国巴黎皮尔卡丹剧场等。

罗德尔・塔帕雅 (Rodel Tapaya)

罗德尔∙塔帕雅1980年生于菲律宾,他的作品核心源于他的记忆和历史的框架内不断融合民间叙事和当代现实。利用各种媒体 - 从大型布面油画到探索玻璃下绘画、传统工艺品、立体模型和绘画,通过民间故事和对前殖民历史研究他重新观察这个世界,创造出具有他特色的异想天开的蒙太奇。

其大型个展包括:《神话与真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8);《城市迷宫》,阿亚拉博物馆,马尼拉,菲律宾(2018);《罗德尔∙塔帕雅:来自菲律宾的新艺术》,澳洲国家博物馆,坎培拉,澳洲 (2017);《罗德尔∙塔帕雅》,辛德尔芬根市美术馆德国(2016)。

其部分群展包括:《日月星辰在南国》,何香凝美术馆,深圳,中国 (2020);《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宁波美术馆,宁波,中国 (2017);《未知领域》,Hilger BrotKunsthalle美术馆,维也纳,奥地利 (2017);《激情与前进:菲律宾艺术》,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悉尼,澳洲;《第二十届悉尼双年展》,悉尼,澳洲 (2016);《很久很久很久以前 - 菲律宾艺术百年之旅》,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2009) 等。

他的作品得到众多国际美术馆及机构收藏,包括悉尼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澳洲国家美术馆、东京森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菲律宾Bencab博物馆、菲律宾雅典耀美术馆、菲律宾Pinto美术馆以及菲律宾中央银行等。罗德尔∙塔帕雅曾在诺基亚艺术奖中获得最高奖项;2011年,他获得了由新加坡艺术博物馆和新加坡APB基金会共同颁发的杰出艺术成就奖;2012年获得菲律宾文化中心艺术家奖。

高瑀

高瑀1981年生于贵州,2003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获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重庆。高瑀的作品以卡通为主题,用色五彩缤纷,有着川派画家活泼、艳丽的风格。高瑀常常在作品中带著黑色幽默,以戏谑的方式重新演绎经典和人们心里的既定形象。他的作品画面简洁明瞭,色彩纯净明朗,运笔寥寥却极为传神,画面中的大片留白似有“无声胜有声”的意味。高瑀很早就开始迷恋古代哲学。中国古代文学和漫画书构建了他的哲学倾向,因此其作品画面的处理除了受漫画影响,古代哲学思想更是形成他对艺术与生活的洒脱风度的动因。

高瑀近年的个展包括《低于生活》,玉兰堂,上海,2020;《不现实之二》,龙美术馆(重庆馆),重庆,2017;《不现实》,银河SOHO,北京,中国,2012等。同时他的作品参与群展,展出于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2018,印度尼西亚国家美术馆,罗马尼亚国家当代博物馆,捷克总统府美术馆,马其顿国家当代美术馆,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国家美术馆,古巴国家美术馆,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民生当代艺术中心,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等地。

他的作品被格兰菲迪家族(苏格兰)、龙美术馆(重庆馆),何香凝美术馆,绝对伏特加艺术收藏(瑞典)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杨纳

生于1982年,四川绵阳。中国画坛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所谓的“卡通一代”,造就了中国艺术史上“动漫美学”的新时代。杨纳,拒绝被归入卡通一代;虽然她笔下的造型充满童趣,画面上却透露出古典学派的精致笔触,与充满奇思异想的当代风格。

诚如杨纳所言:“古典绘画的技法我非常喜欢,我想创造出有时代感、有绘画性,独特,不易与之冲突的绘画作品。”基于这样的认知与努力,杨纳的作品以油画的方式,从当下生活中汲取元素,加上想像的翅膀进行创作,所绘所写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既现实又梦幻,因此又被称为“虚幻写实主义”。

个人展览包括《杨纳的杨纳》,马奈草地美术馆,北京,2016;《孤山》何创时艺术基金会,中国台北,2015;《人兽志》,世界美术馆,荷兰鹿特丹,2014;《梧.提》,当代美术馆,中国台北,2010等。她参与的群展包括《日常的智慧》,MOCA 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21;第 134 届ART CAPITAL 艺术展,巴黎大皇宫,巴黎,2019;《放轻松》,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18;第四届意大利-中国双年展,北京,2016;《对话》,沙迦美术馆, 阿联酋,2014等。

章犇

1984生于安徽黄山。章犇的绘画描绘了极具想象力的图景和世界,展现和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特有的孤独和诗性,这些作品的视觉内容形成的内在逻辑,让我们感受到其绘画中所呈现出的隐喻性和象徵性。章犇在创建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的同时,又指向欧洲的古典主义绘画。画中的符号形象虽然写实具体,但又非真实生活中能确指,包含了精神能量。

在近几年的创作过程中,章犇游走于世界各地,从艺术史中汲取养分。旅途中不同地域的文化图景被他收纳作为绘画素材,并将这些带有个人体验的记忆碎片进行重新组合,通过写实的技法建构了一个充满象徵意义的异托邦景象,让观者在视觉形象之外有不断延伸的想象空间,从而找到每个人心理的审美真实。

其个人展览包括:《边度》,ArtMeng Space, 上海,中国,2021;《看不见的城市》,艾米李画廊,北京,中国,2019;《倚水借山—章犇作品》,新北京前站画廊,北京,中国,2016;《异乡—章犇个展》,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中国,2015。

其部分群展包括:《当代雕塑·油画青年推介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中国,2021;《新伊甸园—中日韩青年艺术展》,苏州金鸡湖美术馆,苏州,中国,2016;《天⼯开物—2016 中国当代艺术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2016。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 展开
策展人
陆向怡
展览备注
艺术家:诺娜·加西亚 Nona Garcia、高瑀 Gao Yu、卡梅隆·普拉特 Cameron Platter、罗德尔·塔帕雅 Rodel Tapaya、杨纳 Yang Na、章犇 Zhang Ben
现场花絮
查看更多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
推荐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