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性别”艺术家联展

6.0

展览时间:

2022-07-16 - 2022-09-12

开幕时间:

2022-07-16 15:30:00

展览城市:

成都

展览机构:

森的·美术馆

展览地址:

四川天府新区老龙梨花森林公园307号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别性别”:艺术视角(节选)

文/蓝庆伟

“别性别”展览集中了17位艺术家的作品,几重交织的信息构成了此次展览的特点:一是展览中的17位艺术家均为女性,虽然“别性别”的标题已表达出策展人在此展览中“去性别化”的本意,但在参展艺术家名单上,这一点显然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二是在艺术家的构成方面,成都的艺术家占一半,另一半参展者分别来自中国当代艺术较为活跃的城市: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武汉,以地域之别构成交流与互动的气氛,尤其是在疫情时代的今天,这种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希望基于这种互动,可管窥各地艺术家的不同思考。三是艺术视角多样,“别性别”展览中区区十数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涉及时间与人生、地理与故乡、经典作为素材、科技作为语言、绘画装置化等多个不同领域、不同形式的创作视角,多样、精彩且独特。

女性艺术家的群展个展一直以来络绎不绝,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也有专门的“女性艺术”篇章,近几年,以女性艺术家群体构成的展览数量更是呈上升趋势。1943年,佩姬·古根海姆在纽约世纪艺术画廊的开幕首展邀请了马塞尔·杜尚来策展,马塞尔·杜尚策划了名为“31位女性的展览”的开幕展,参展作品中,莫瑞特·奥本海姆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物体》(《皮草早餐》,1936年)名声大噪。这种以女性艺术家为主题的新型展览在当时被视为是对神灵的亵渎,但这种“出格”恰恰是马塞尔·杜尚的一贯风格。但在今日,女性艺术家构成的展览策划却很难“出格”,反倒容易囿于“女性艺术”的特质而无法逾越——“女性”似乎已成为展览最主要的特点,而“艺术”退居其次。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解释女性艺术展览中的“女性”一词,在这一点上,引用格里斯尔达·波洛克的说法变得极为必要,“如果我们采用艺术家中的‘女性’的说法,我们就是以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家’的提法将艺术史割裂开来区别对待。我们吁请我们自己承认这一种差异。这种割裂开来的做法太容易让我们误认为我们知道了艺术史的本质所在。而且,这种分裂了的艺术实际上成为了历史的附属物和表现的工具。”[ 格里斯尔达·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区分标准:女性欲望和艺术史写作》,劳特利奇出版社(Routledge)1999年出版,第33页。转引自[英]玛莎·麦斯基蒙著,李苏杭译:《女性制作艺术:历史、主体、审美》,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出版,绪论第3页。] 正如2021年笔者参与策划的“姓·名”展览所主张的,“姓·名”没有性别、种族、肤色的区别,是对固有思维、称谓的打破。
... 展开
策展人
蓝庆伟
艺术总监
杨迅
展览备注
参展艺术家:陈秋林、陈曦、邓筱、胡顺香、康妮、吕康佑、林欣、刘佳倩、马文婷、王清丽、王小双、王叶子、熊文韵、许一、章燕紫、周褐褐、朱可染
( 责任编辑:孙卉 )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
推荐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