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1917年,一个法国的年轻人,在一个买来的白色小便池上签上“R·MUTT”的字样,并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会”上参加展览。这个年轻人便是杜尚(Marcel Duchamp)。当然,即便是“独立艺术家展览”也并不能安然地接受这件“过分”的作品,但是,这件作品却成为拉开后现代主义艺术序幕的标志。
杜尚的作品体现了属于“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质,那便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挪用”方式。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就在他的《神话学(Mythologies)》一书中,解释了神话中的两个符号学系统。“挪用”正是在第二符号系统的框架下,建立起来的新生的意义创造系统。
本次展览所要展示的便是“后现代艺术”中“挪用”方式在当代中国摄影中的具体表征。参展的两位艺术家通过对艺术史图像资源的“挪用”,以摄影图片为媒介,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创造出了具有复杂意义结构的属于当代艺术史的新图像。
刘瑾在2001年开始了他的“青春事件”系列作品的创作。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刘瑾“挪用”了摄影史上的几件经典摄影作品的图像,保留了原作中的人物关系,基本的动作姿态,以及空间设置,但却将人物置换为了自己,或是自己的朋友,将环境换作市郊或是商业中心等自己熟悉的场所。通过与艺术史图像的这种对话,刘瑾的作品创造出一个新的视觉意义系统。
2006年,陈卫群通过“挪用”艺术史,特别是现代艺术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风格流派的绘画语言,创作了“十”这一系列的作品。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陈卫群尽可能地在一个三维空间中还原了包括凡高、罗丹、弗洛伊德、波洛克在内的十位现代艺术大师的绘画风格,甚至是雕塑的质感。通过这些不同风格的艺术表达方式来表现同一姿态的女人体,降低人体模特与画布之间的真实的空间感,将其平面化为具有绘画感的摄影图片。
在杜尚之后的后现代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中,人们重视的不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而是强调如何通过社会和文化中既有的视觉经验来创造出新的意义。在这次的展览中,我们希望呈现给观众的便是,在中国当代摄影中,艺术家是如何利用“挪用”的方式,来创造出新的艺术史视觉经验的。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