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日记”林霖·意笔人物写生展

6.0

展览时间:

2010-10-27 - 2010-11-07

开幕时间:

2010-10-27 15:30

展览城市:

广州

展览机构:

岭南画派纪念馆

展览地址:

岭南画派纪念馆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制作性与书写性

  ——读林霖写生人物画札记

  众所周知,较之传统中国画,现代中国画特别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在写实主义人物画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其中,素描加水墨之所以被视为经典的语言结构模式,既有绵亘近百年,于今仍属“方兴未艾”的中西交汇潮流作后盾;另一方面,相对“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传统写意风格而言,可圈可点的技术性指标,也确保其授受推广更大的可行性。我们不会忽略,这种写实主义语言结构模式本来就是在现代学院教育机制中培育、发展而趋于完善的,因此,即使“多元化”之议在当下颇有截断众流之势,但在学院教育推行的知识谱系中,素描加水墨至少目前仍稳处于新正统主义的地位。

  在冲击士大夫文人画,恢复中国古典绘画的再现功能和教化功能的历史过程中,素描加水墨确曾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当其“非法性”转化为“合法性”,进而取得似乎不可动摇的新正统主义地位的时候,情形也就好像“一划是鸟,两点是眼”这种传统象征模式,合理传播,进而泛滥,发轫的锐气逐渐消失,积久成习,便变成窒息灵性的桎梏了。每当在展览会上看到用这种画法打磨光滑并作刻画细致入微深刻状的写实人物画,作为看客,我们的反应,确实很难用“审美疲劳”一语草草打发!

  林霖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接着在这个系从事人物画教学工作,这也就是说,他是娴熟掌握这种画法的高手中的高手,他提示给我写这篇短文的图像资料,是在带学生下乡写生时自己画的一些画。林霖固然希望他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从这些画来看,显然他更希望通过他的示范性实践,为自己,也为学生找到某种新的可能性。简而言之,林霖卓有成效的探索,是在下述实验中显现有:在恪守“以形传神”的古典原则的同时,淡化光影结构和素描刻画的痕迹,突出书写的随机意味。毫无疑问,以书写性取代制作性,是林霖人物写生明确的追求,在这一过程中,引入阔笔水墨写意画的笔触、墨法,以及类似版画对比强烈的黑白效果,从而,更为有效地丰富了画面的节奏、体量。

  现代中国人物画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这是一个人言人殊的问题。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当某种画法的有效性成为毋庸置疑的标准的时候,也就是这种画法离岌岌可危的命运不远的时候了。素描加水墨肯定还会继续成为学院教育的重要课程以及官办展览会的某种入选标准,但在美术发展的历史中,引人入胜的作品可能是既熟悉其妙处,同时也清楚其弊端的挑战者。林霖的作品不多,他似乎也耻于充当各种美术展览会上的竞技选手,但我相信,单是这些写生“习作”,已经足以说明林霖教学的用心、负责,以及在艺术上的抱负了。

  李伟铭
  旁言碎语

  我经常带些学生下乡画意笔人物。近年来,去的最多的地方是陕北地区。记得1996年去了一趟大凉山的布拖、美姑一带,头一回给学生示范作画,很紧张。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狼狈还历历在目。之后的下乡课与学生一起写生也就成了习惯,顾虑画砸的心态是渐次消失了,担心教不好的压力却延续至今。

  下乡是必要的,因所接触的人物形象与校内课堂所画的模特儿有很大的差异,偶尔能遇上很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一见钟情似的,恨不得瞬间能画起来,形象的美感往往诱发了内心的激情。但是,更多的人物身上拥有的美是潜藏着的,这要求画画的人需要一双慧眼。同时,大自然中的一切变幻无穷,那景和人美的极致不是凭空能幻想出来的。与画山水同样的道理,画人物不在生活中积累形象素材和历练,所画的人物是很容易显得苍白和虚伪的。记得早些年陈振国老师鼓励我说:“你现在多点下乡,以后就明白有好处的。

  每一次下乡,素材的积累自然多了许多,这种积累到了创作的时候就显出了作用。有些学生搞创作如同“龟爬壁“,小稿老是拿不出来,究其原因是下乡期间其心境没有进入“状态”。对于下乡过程中的一切是否倾注了热情这很重要。假如将一草一木、一举一动都与画画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创作素材是层出不穷的。要画好画就要做“有心人”,否则将与许多宝贵的东西失之交臂,或当其摆在眼前也视而不见。

  怎样才能画好意笔人物?不可以有统一的公式,一概论之。但在某些方面却值得注意,比如激情:这要求作画必须有感觉。比如计划:不思考,欠策划,照搬对象的结果,如同在作简单的劳动。比如自信:缺乏自我意识而依他人样式画葫芦,逐渐失去的是创新精神。

  谈起意笔人物的方法和手段,以素描加水墨的形式较为有效,原因是承接了基础训练的造型成果,所以下乡写生课程也以写实手法为标准,无可否认运用写实方法来训练造型能力是比较科学的,问题是水墨不等于素描,中国画有它自成体系的审美法则,这涉及如何将素描的造型规律与中国画融合的问题。从基础训练上升至专业训练,存在一个转型的过程。之前较少接触中国画的学生,刚开始学意笔会迷惘,感觉无从入手。因此,认识中国画的理很有必要,方式方法要循道渐进。

  有些现象值得思考,比如体积感:在素描中,体积感越是突出效果越好,但在意笔,不见得就好。比如用线:意笔的线在表达空间、体积、质感等关系的同时,更重要是体现“用笔”,包括“书写性”等。比如意笔中的笔墨:其所呈现的抽象意韵越充分其承载的内涵越是丰富。此外,意笔中的厚,不一定等同于素描中的厚,意笔中的平不一定等于素描中的平;同样,中国画的基础不一定等同于素描基础。

  我之所以喜欢下乡,是因为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也教育了我。上回在陕北安定,有学生就说:“林老师画得快,主要是熟练,没别的。”往往,学生的一句话能让你深思,使之警醒。画画最怕是在老套路上转圈,毛驴围着磨盘从早转到黑,又何曾离开圆点半分?艺无涯,在勇于求变的同时应善于判断自身的优劣。当作画成为重复劳作的时候,也就是堕落的开始。下乡对于师生都是一个探索艺术新语言的试验平台,应该看到一部分成功的画家正是通过写生直接或间接地寻觅,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之路。因此,写生要极端重视提高善于观察及敏锐捕捉对象独特气质、包括形体个性特点的能力,要有敢于运用尝试性的形式手段进行表现,不怕失败的态度,所以,经常画坏是正常的,每张都“成功”值得反思。

  写生,要比别人多个心眼,也就是钻研精神。因为规律、共性的东西是显而易见地摆在那里的,是常理。而艺术的价值则在于呐喊出独一无二的声音,独创性是追求的目标。

  创新是最困难的,下乡写生的过程往往能提供可遇不可求的契机,只要着眼于别人不经意之处,一定能感悟出新意,创出新天。石涛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可理解为,希望求新。所以,下乡写生同时是一次发现之旅。

  人物专业班下乡写生,除了完成人物写意及速写作业,应该同时关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可将山水、花鸟方面的东西置之不理,相反,这两科的技法知识恰好构成意笔人物的支撑点。山水画强调境界,人物画亦然,人物小品画往往是三者相互交融于同一画面中的,所以有条件也应该多收集景物、花鸟的素材。

  不要认为写生就是习作,看看任伯年的肖像画,包括达·芬奇、丢勒、凡·高等众多艺术大师,其代表作中有些就是写生作品。因此写生的过程不但是训练,也是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不可草率对待。

  常年置身岭南的秀山丽水,一直希望到西北充分感受宽广纯厚的黄土高原,企盼自己有所感悟和得到熏陶。或许,近年多次的西北行能使得自己的画少点巧、多点拙,并逐步去除画中甜俗的东西。

  这里选了部分下乡期间与学生一起画的作品结集,不求大而全,只是提供给学生参考,因为课程训练的要求是写实,作品也就以此为本。希望学生在严谨的写实基础上大胆地探索。

  林霖
... 展开
( 责任编辑:孙卉 )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