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蓝顶周边形成的自然生态是赏心悦目的:瓜桃李下,阡陌纵横;灰瓦白墙,鸡犬相闻;柔风拂面,爽心养肺;鸟语花香,梦里千回。蓝顶的艺术生态无疑接纳了自然生态的丰富气场,充沛的负氧离子滋养着与世无争的艺术生活,形成了世人瞩目的人文景观,也成就了没有争议的本土当代艺术的学术高地,并聚势储能,影响波及周边,进而扩散至全国乃至世界。可以说,“蓝顶”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地标,一个关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键词。
几年来,蓝顶艺术机构成功整合了来自各地的艺术力量,并在蓝顶美术馆举办了多个有价值的艺术群展和个展。启动一年多的“蓝顶艺术驻留计划”,就是以蓝顶既有的学术平台和旺盛的文脉人气为基点,吸引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前来创作交流。从艺术史角度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地域的艺术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传移、摹写、传承、展示、传播、交流、互动等等,是艺术形态学和发生学中常见的方式,也是艺术存在的基本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驻留计划的有效展开,对艺术家而言非常重要,对艺术机构而言也当然是意义非凡。
本次展事共有来自法国、德国、英国、瑞士的五位艺术家组成。由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濡染浸淫,民族、历史、文化的差异,自会生成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辐射到艺术作品的诉求中。来自法国的艺术家米克斯蒂克(Mikostic),他的可以称作“规制式涂鸦”作品系列,让人们通常从街边墙角的随兴随意的墙壁式涂鸦中看到另一种可能,那就是约定规制。涂鸦进入画框进入指定范围,并在某一主题的导引下恣意扩张,蓬勃欲裂的视觉冲动让人无法确认“规制”的存在。当然,其作品对“彩票”的借用,将道德之于虚无,贪婪之于诡异弥合,也使得社会问题的追问充满玄机。
出生于山东青岛的旅德艺术家王甜甜,在作品中隐现着东西文脉的精神交织,以及80后女孩“非主流”的灿烂诉求。被迷你化的“火山”不再具有岩浆喷发的剧烈惨痛,多了一些闺房甜品的柔情蜜意。生活经验的戏谑化,表达诉求的卡通化,视觉张力的儿拟化,都在不紧不慢中悄然溢出,汇入一种莫名的咸淡混浊的湿气中。汉服与德意志装甲,煎饼大葱与沙拉奶酪,在全球一体化的综合搅拌中,彼此融合,同生共长。来自德国本土的艺术家施密特·卡罗拉( Carola Schmidt),浑身焕发的活力,显然与那块培育过表现主义及新表现主义的热土息息相关。她的作品中有表现主义的恣意酣畅,有波普衍生的公共娱乐,有闺房经验的行云流水,有动漫节奏的跳跃共享。世人似已共识,德意志的土壤总会生长意料之外,德意志的天空总会飘过变化莫测,艺术生于斯长于斯,岂有不光怪陆离之理?
英国艺术家吕克·牛顿(Luke Newton)的作品,把我们带入视错觉世界。动物界的虎纹豹纹斑马纹变色龙,医院检查视力缺陷的色谱图本,都是视错觉艺术借用导入的良好范例。当然,对于艺术家而言,别出心裁地寻找图像异质,是终生不辍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追寻终极价值观的探索之旅。是故,正途抑或歧途,正觉还是错觉,都在艺术家的阴谋掌控之中,没有绝对答案。来自瑞士的艺术家安东尼奥·威利(Antonio Wehrli)的作品,对肌理处置效果与平面构成的组合充满兴趣。宗教也好,伟人也罢,抑或凡夫俗子,都由人而生,构建社会历史,酿制因果报应,当然,也无一例外地成为艺术创作的图像元素。题材无关成败,切入推敲时机,手上功夫,谦和心态,乃能量释放之要义,不可不察。
以艺术的名义,以驻留的平台,以展示交流的缘由,在蓝顶这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故事注定要演绎下去,一波一波迎来送往,一届一届推进延伸,价值必然越积越多,人气自然厚积薄发。在很多时候,简约简朴地去做实事,回报将不期而至。
2012年3月于成都芳草地
特邀撰稿:陈默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