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墨之极致则光华璀璨——赵剑溪焦墨山水感悟
水晕墨章兴于唐,唐人张璪画山水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已视墨有五色,而“不贵五彩”。唐人张彦远说得更明晰:“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云雪飞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具,为之得意。”水墨成为中国山水画表现的最高意境,也是传统山水画的内在神韵。
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与西洋风景画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山水画中蕴含着深邃的道、儒、禅玄理哲学和人文精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认为“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黑白两极是道家对整个宇宙“天人合一”最完美的诠释,淡泊无为的道家是视“玄”和“素”为自然的本质。唐宋时期,佛教禅宗流行,禅学与庄周道学相近,视自然为本体,从自然山水中顿悟灵感,从水墨山水中追求人生境界,信奉禅宗的唐代著名诗人、山水画大家王维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饱读儒家学说的文人墨客,视山水画为精神绿洲,杜甫在山水画中题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被后人视为水墨山水画之至上神韵。千百年来,水墨山水为什么一直主导中国画坛,个中奥秘不言而喻。
常言道,学习和继承中国画的传统,若不从本质上去认知、从认知中坚定信念,怎能从承传中求变创新呢?这正是赵剑溪三十多年来对传统山水画执着追求的精神支柱,这也是我们十多年来相处谈论最多的话题。他从水墨山水中对传统不断感悟认知,又从自然造化中得到了一次次境界升华,终于在焦墨山水中体现出自我风格,在中国画坛唱出了自我的声音。二00四年十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他的焦墨山水荣获金奖,接着在当月底应荣宝斋之邀请,专门举办水墨山水画个展,饮誉京华。二00五年四月,他又被中国美协评为全国中年画家之三十强之一,他以焦墨山水独领风骚。
清人华琳说:“墨有五色,黑、浓、湿、干、淡,五者绝一不可。五者备,则纸上光怪陆离,斑斓夺目,较之着色画尤奇恣。得此五墨山水,是画之能事尽矣。”赵剑溪的焦墨山水,是从多年水墨山水的探索中脱颖而出的。若用焦墨笔法,显现的只有黑、浓、干三色,被视韵致的水墨之“湿”和表现层次的“淡”就会离弃!这历来被视为“兵家”之大忌也!“古人画山水多湿笔”,一语道破个中原由,故用纯焦墨创作山水者,从古至今寥寥,佳作更为鲜见。
笔墨,笔在墨之先,笔力能扛鼎,用笔贵不动指,以腕引气。用浓干之渴墨,赵剑溪认为“运腕引气”为第一要义。在古人中,赵剑溪最崇拜石涛,他有胆识强攻焦墨技法,得益于石涛对“运腕”极其精辟的阐释:“腕受实则沉着透彻,腕受虚则飞舞悠扬,腕受正则中直藏锋,腕受仄则欹斜尽致,腕受疾则操纵得势,腕受迟则拱揖有情,腕受化则浑合自然,腕受变则陆离谲怪,腕受奇则神工鬼斧,腕受神则川岳荐灵。”
用笔能否得法,全在运腕能否得势。运腕用笔沉着有力,则气魄雄厚,无阻滞则神气浑然。赵剑溪创作的焦墨山水,表现出高超的运腕用笔功力,力透纸背,运腕灵活,笔力雄健,如影之随形,自然而成,不生涩不娇柔,彰显干墨老辣之特性,墨色光华,其妙无极。
焦墨表现手法易为“线”所困,赵剑溪在皴法上下足功夫,钩、丝、斫、点、擦以藉墨色烘托其气势,特别是其独悟的“滚笔皴”技法,无疑成为其焦墨山水中的神来之笔。他以过人的胆略,出色地体现“法自我创,法归我用”的艺术创新精神。
或许,许多山水画家不愿进入焦墨山水之雷池,乃是困惑于如何处理“枯”与“润”这对矛盾上。古人论水墨“以墨为形,以水为气”“用墨以盆中墨水为主,砚上浓墨为辅”,这些矩论强化水在墨中的主导作用。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赵剑溪从恩师李可染的画法中得到启发,可染大师以水墨的水营造朦胧意境,其全墨中露出的亮光形成强烈地视觉反差。画同此理 ,物理的光学原理也出现在赵剑溪的焦墨世界里,这对矛盾在赵剑溪的焦墨山水中得到和谐统一,黑白相对论本源自中国传统山水的气韵相生,使之枯笔中求丰腴燥笔中生润泽。凡品尝过赵剑溪焦墨山水的人不约而同的惊叹:“枯而不燥,神韵飞扬。”
用浓墨讲火候,火候到者,墨为我用,赵剑溪厚积薄发,气定神闲,“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在焦墨山水领域书写出真我风采。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