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随想录
绘画有着很神奇的一面,它能把我最强烈的感受,内心的情感留在画布上,能将我的心灵与现实联系起来。
我的人物画主要表现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表达我内心的情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现象都会对人产生影响,直接影响人的精神领域。我会关注着这些问题与现象,深入观察人的变化。这些观察、关注的积累形成了我的情感。当遇到有感觉的对象时会激发出我的这种情感,并通过绘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将情感融入到造型里,形象围绕着情感来塑造。那些影响情感的因素如:细节,表情,斑斓的色彩,故事情节,动感等都要去掉,只保留与情感有关的因素。我不会去修饰美化对象,不会去描摹外表的逼真,不会去思考写实还是表现等技巧形式。我只注于情感的表达,用什么方法使我的情感表达最大化,使形能承载更多的情感,更加有力量感。
我的风景画都选择西部的原野,它的苍茫辽阔与我的内心非常吻合。在我的风景画里的那些线条:直线,曲线都是自然留在画布上的印迹,也是我的视觉留在我内心里的印迹。西部原野线条极为明确,变化丰富。地平线上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引起我不同的情感。那些云彩,或是朵云或是排云同样会引起我不同的情感。能够抓住这些情感并把他留在画布上是自然给我的挑战。我无暇顾及形式,无暇顾及写意与否,全身心投入到捕捉自然留在我内心里的深刻印迹。
西部的原野是宁静的,人烟稀少,阳光明媚,一望无际。铸就了我宽广的胸怀,他潜移默化地融入我的作品中。黄昏时的红色,放射状的云彩,极具神秘色彩,引起我内心的不安与骚动。这种情感保留在画布上并传达给观者,一定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如果我去江南水乡,我会画出什么样的作品呢?也许会是另一种面貌。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不同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形式,因为艺术所呈现出来的意境,精神,思想,都是人与自然交融的结果。
2014年8月去西欧七国旅行,对西方造型艺术近距离的观察,博物馆里的丰富藏品展现了一部西方的美术发展史。整个行程给我留下最深刻的还是建筑与雕塑。那些早期的教堂建筑朴素,宏伟,有着很强的力量感。后期的如:哥特式的虽然华丽高大但是我觉得不如早期的朴素大气。那些两河流域的,古希腊的浮雕深深地吸引了我的视线。而那些经典的油画,以及现代艺术都没有这些浮雕给我的印象深刻,他的力量感,简洁,表现力,宏伟感很难让人忘记。直接感受了古希腊雕刻的造型对文艺复兴绘画以及后来的绘画造型的影响。他们的造型蕴涵着一种信念,充分体现了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而我们现在的绘画造型更多的在追求个性的或现实的真实逼真,使绘画走向庸俗与表面化。我觉得还是要向两河流域和古希腊时期雕刻的造型学习,将信念融入造型,体现出自己的世界观和那种宏大的力量感。并表现出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中人的精神状态。
纵观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它们有个共同的优秀品质-真实,朴素。这里的真实是指内在的情感的真实,是一种感觉而非与现实一致的表面的逼真。要保持作品的真实与朴素,首要的是要说实话,不能有半点谎言。人往往为了利益,为了迎合而说谎,传统文化中的那些世故的处世哲学,油滑的聪明,狡诈的谋略都极易产生谎言。艺术活动不能为利益为讨好而进行,这些都会让作品失去真实与朴素。不得将传统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应用到艺术活动中而投机取巧失去真实与朴素。有两位大师的原作看了以后给了我不同于以前的认识。一个是梵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看了他大量的早期作品,给我感觉他的早期作品更真实与朴素,我个人更喜欢他早期的作品,感人。可是如果没有后期受印象派影响的作品,他也不会被写入美术史,不会影响后来的表现主义。后期作品符合新世纪人们需要新形式,新变化的潮流,如果再过几百年又会是什么情况呢?会不会更看重他的早期作品呢?另一位是毕加索,我欣赏毕加索的蓝色时期的作品。我感觉他的蓝色时期在他一生的作品中是最真实朴素的,也是最感人的。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艺术性很强。后来的作品我感觉迎合潮流受批评家及商业运作影响不断的求新,失去了真实朴素的品质。这是我面对他们的原作的真实感受。我想我的艺术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着真实,朴素进行。多观察关注社会,尤其是社会中的人。能够深刻的表达社会中的人的精神状态。是我目前的追求。
刘乐明 2016年2月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