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用“绽线”来概括她们六个人的作品,其实是出于一种微妙的感觉。
绽线是一种日常现象。它原本指构成织物的连续性的线产生了断裂,然后在织物的表面形成的缺口。生活中的绽线容易被忽略,因为它细小、安静、无关宏旨。与此同时,它又与规则的织物表面形成冷静而异样的对应,教人不能漠视。绽线其实是一种姿态——平静而独立,恰如这六位年轻艺术家投射给我的印象。
通观作品,我们会发现她们对生活细节有着似是而非的迷恋与温婉的洞察。她们关注琐碎的事物,并擅长从琐碎的事物中诱发灵感。但这并不构成她们的终点。哲学性的思考将其作品拉出了流连于表面的喃喃自语,并催化出与她们各自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的探寻。在作品中,她们不对现实作直接的介入或反映,而是假以可识别的形象来勘探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生命的本质、物质的流动等古老的命题。
李青从凝视中抽绎出精神性的目光。画中的动物沉静而永恒,仿佛居住在另一个世界。凝视动物的过程揉合了冥想的状态,即在沉思中凝视、在凝视中沉思,观察内心生活的潜流。
李响想在绘画的不同层次中体验不确定性的愉悦。她用照相写实的手法凝固稍纵即逝的水波。而绘画材料本身的流动性也在画面之外动荡不安。
卢洪玉用一根若有似无的红线容纳她对历史的感觉。暗哑的老建筑座落于红线背后。红线是维系她跟过去的脐带,同时又是阻隔她溯回过去的生冷印痕。
罗玉宇展开一场与空间的暧昧往来。她用小画框割裂出细碎的平面空间,红鱼穿梭其中时隐时现。红鱼对边框的每一次穿透,似平淡无奇的自然游走,或似穿越生存界限的寓言。
在徐琳瑜的手中,脸成为可拆解之物。古人的脸上纵横着今人的神情,饶有意味地置放着物换星移后的异样与幽默。另外,徐琳瑜也在继续着材料之旅。
邹雯不是一个温情的怀旧者。她以私人物品为出发点,旧照片与旧照片层层相套的迷阵则暗含凶机。然后,她向我们勾勒出身体在时间的深宫中弥散、溃烂的真相。
黄冰莉 2008年3月23日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