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抽象的转变—论柯明的《人民的币》和《三千亿的灰》
红 梅
《人民的币》和《三千亿的灰》是柯明的两个观念装置作品系列,主要媒材是作废的碎纸币和焚烧这三千亿的碎纸币而留下的灰烬。这些作品看似意义明确单一,实际上却是多意的,因为在我看来有几个不同层面的因素在其中相互纠缠:纸币及其灰烬不仅仅是构成作品的媒材和语言,它本身就在言说,或者说它本身就具有独特的意义;作品在表达艺术家的主体意图;因为这一特殊的媒材与每一个普通观众都切身相关,因此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这几个层面的因素在柯明的这两个系列作品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其意义的复杂性。
按照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解释,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相当于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说货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来交换任何商品。按照比较晚近的货币理论,货币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无论从哪个视角来看,纸币都是货币的一种符号代表,其有效性依靠国家的信誉和强制力所保证。不同的是,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中,纸币是一般等价物的符号再现,而在后者的理论中,纸币表征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关系。因此,当纸币作废时,也就意味着国家的信誉和强制力从这批纸币上被剥离。粉碎和焚烧即是这种剥离的方式,碎币和灰烬则是这种剥离的结果。那么国家的因素从这些废币上离开之后,还有什么意义留存下来?这即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然从经济学的层面上看,碎币的价值在于焚烧发电,灰烬的价值很可能是农田肥料,毫无重大利用价值可言。如果从消费社会的视角来看,从某种程度上看,纸币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即使不是程度最大,也可以说是一种范围最广的消费符号。在消费社会里,消费已经不仅是为了满足社会进行再生产的需要,或仅仅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非生产性的消费欲望。消费不再是物质属性的消费,而是符号属性的消费。所以,货币所表征的不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包含着每个人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欲望,以及为了这些欲望所付出的努力。碎币及其灰烬则是由完整的消费符号彻底转变成了一种观念符号,这种观念符号与电子货币不同,它也有多种指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纸币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柯明即是敏锐地察觉到了碎币及其灰烬中所蕴含的丰富含义,用他的话说 “那么多的钱,多少人的血汗,多少人的故事都在里面”。可以看出,柯明是将碎币及其灰烬作为一种凝结了无数人生命经历的载体来对待的,可以说这是一种朴素的文化意识。然而,柯明是用一种艺术的视角来认识和运用这一媒介的,正如他将粉碎并焚烧这些纸币的行为视为国家的行为艺术,他从这一行为艺术的结果开始自己的观念装置作品。
从以现成品挪用为主要标志的观念和装置艺术的发展脉络上看,柯明这两个系列作品也显出了自己的重要性。碎币及其灰烬当然属于现成品的范畴,然而就其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来说,又与传统的现成品使用有所不同。在现代主义时期对现成品的挪用更多地反映在对艺术本质的追问,更多的是一种反艺术的行为。这种挪用不是从现成品中寻找一些美的因素,而是用现成品反对传统艺术或传统艺术品的存在方式,如杜尚、曼雷、恩斯特等的艺术实践。在波普艺术和新现实主义艺术中,艺术家在运用一个现成的图像或现成的物品时,是将其作为一个艺术的媒介来表达另外一种思想、一种看法。而现成品挪用进一步的发展是,艺术家不是复制一个东西或者把某个东西搬到某个现场,更多的是直接将图像赋予意义,而这种意义不是图像本身所具有的。
现成品挪用成为后现代主义或当代艺术的语言形态之一,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挪用暗示着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斥着客体的时代,人造的物件、图像集聚在我们周围,我们距自然的形态和自然本身越来越远。我们也就距我们自己的自然本性、人的本质越来越远。换句话来说,艺术家对于现成品的挪用,即转换现成品的日常语境,从而以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向观众呈现现实生活的荒谬和令人震惊之处。正是在这一点上,柯明以碎币及其灰烬为媒介创作的这两个系列的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表现。
如果说传统的现成品挪用,是用具象的语言来表征艺术视角下的现实世界,那么,柯明的作品就可以说是在用抽象的语言来探索人本身的情感世界。这里有两个不同,一个是语言由具象转向了抽象,一个是艺术所表现的对象由现实世界转向了人本身的心理世界。这种转变与西方艺术史上具象艺术向抽象艺术不断转变如出一辙。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艺术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那么以现成品挪用为重要特征的观念和装置艺术、甚至是以人为主要媒介的行为艺术,因为打通了现实生活和艺术表现之间的藩篱,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马克思对艺术的一部分认识,那就是现实世界完全可以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了。这犹如印象派将世间万物都纳入到了画面中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古典绘画的理想。在这个顶峰之后,后印象派反身一跃,开始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当代艺术中的现成品挪用也正处在类似的发展脉络上,现实生活完全成为艺术表现的资源之后,人的内心情感重新成为当代艺术探索领域,而柯明的艺术恰恰是站在了这个艺术史发展的链条当中。
碎币及其灰烬即是媒材也是语言,这种语言自我言说的本性,使得柯明的突破得以可能。而且无论货币还是纸币,流通性都是其显著的特征。这就意味着同一张纸币经过无数次的流通之后,其中凝结了无数人的经历和情感。这也就使得以此为媒材的作品天生具有了多意性,不同的观众会依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具有不同的感受,也就自同一件作品中读出了不同的意义。以《3000亿的灰》来说,也许有人从中看到的是社会历史的变迁,而有的人也许从中得到的却是对自身生命的慨叹。这种多意性也使得柯明的作品具备了很大程度的开放性,从而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为探索更为广阔的空间打下了基础。
《人民的币》和《3000亿的灰》以一种观念性的符号材料,取代了传统的现成品,又将艺术探索的对象由现实世界转向了人的主观情感,从而以自己独特的观念装置作品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认识柯明非常偶然,记得是2016年6月上旬,《历史的温度》展巡展至武汉美术馆,开幕后闲来无事,我慕名前去参观合美术馆,前辈鲁虹先生那天有要事处理,就安排了他的主任柯明先生接待我。诚如少峰兄长所言,柯明接人待物实在感人。从我上路、到馆参观、参观完咨询些重要展览出版物等等,事无巨细,柯明都全程陪伴,尽心尽力,令我委实感动。闲聊中,了解到柯明从川美艺术系毕业后赴德国深造,回国后一面进行艺术创作一面在合美术馆工作。得知他的工作室就在美术馆旁,我提议参观一下。当他打开一扇门并且说这就是他的工作室时,我看到了一间不大的房间,整个被一堆又一堆装满东西的塑料袋充满着,像是肥料袋,垛在一起大概有一人高,中间竖立着一个三脚架。我直觉地问他:“这是您的作品吗?”他一听,第一次兴奋起来,激动地说:“我带很多人来过我的工作室,您是第一个一眼就看出来这是我的作品的人。”他这样一说,我倒不好意思起来,不是吗?在工作室的东西,不是作品,就是材料,难道还会出错?
也许就是这个契机,拉近了我与柯明的心理距离,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跟我谈起3000亿人民币的灰的故事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作品及作品计划,我当即表示将这件作品推荐给王璜生馆长正在筹备的CAFAM双年展:空间协商,并建议柯明提交策划案给“空间协商”组委会。王璜生馆长对柯明的作品很感兴趣,之后这件作品不但成为此届展览能够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厅呈现的为数极少的参展作品之一,而且还在2A展厅中占据了重要的也是很大面积的展示空间,尤其在此届展览中,这件作品成为学界和媒体关注度很高的一件作品。展览结束后,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在参与此届参展作品收藏工作中,我郑重推荐了《三千亿的灰》作为CAFAM永久藏品。
之后不久,柯明又创作了《人民的币》 。
红梅
副教授、硕导、艺术史博士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
1917年,杜尚把一件日用小便器送到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上,并题名为《泉》。当时,它被展览布置委员会愤怒地拒绝了,此后却引起了艺术史上持久的解释学喧闹。实际上,它成为了现代艺术编年史上的里程碑。
1987年,黄永砯创作了代表性的装置作品——“中国绘画史和西方现代艺术简史在洗衣机洗两分钟”,这件作品对东西方艺术文化的融合提出了追问,使黄永砯被写进中国现当代美术史。
2015年,柯明带来了 《3000亿的灰》 和《人民的币》,货币的流通价值在燃尽的一刻终结,只留下灰烬的传说和金钱时代的故事,和光同尘。
——雷云瑞
柯明简历
1979年生于中国黄石,200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期间在中央美术学院附近学习一年,在云南省师宗县做志愿者一年,2005-2007年学习于慕尼黑美术学院。现在生活工作于武汉。2011-2014年曾参与武铁佳苑、香暗华府 2016年曾参加韩国DMZ国际艺术邀请展,并参加和平文化节考察活动。
柯明自述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家生来要像鸟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不要为了觅食和生存去飞翔,因为大自然已经为它们准备了最好的食物,而应该为了传播种子和带来悦耳的乐音而存在!
于我而言: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样的作品,但我知道我要做什么样的艺术,我的创作常常以观念入手,作品不局限于某种材料和形式,一切我能驾驭的都可以。比如:油画、装置、影像、甚至是完全无视觉和物像的作品。
我所表达的是当下的人文关怀和人类社会深层问题的思考,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当然从艺术史的角度,尽可能从艺术本体和可能性上有一些新的探索。
2015于创意天地工作室
展览经历
个展
2017年"人民的币——柯明作品展" 武汉合美术馆 中国武汉
2017年"柯明来了作品展" 内蒙古艺泰空间 中国呼和浩特
2016年 “16000--柯明作品”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中国上海
群展
2016年 “物相、心相、世相——中国当代艺术新常态”原美术馆 中国重庆
2016年 “东亚文化之都交流当代艺术展” 奈良美术馆 日本奈良
2016年 “第三届CAFAM双年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北京
2016年 “韩国DMZ国际当代艺术展” DMZ和平文化中心 韩国江原道
2016年 “秘密花园——国际艺术展” 北京当代艺术馆 中国北京
2016年 “丝绸之路——从东方到西方” IL Ponte 画廊 意大利那不勒斯
2016年 “破冰时代-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厦门国际展览中心/北京水立方
2016年 “BIG LAB”实验艺术家群展 BIGHOUSE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武汉
2016年 “镀金时代——当代艺术邀请展” 艺通佰通E空间 中国上海
2011年 “回顾与展望——湖北油画艺术展” 湖北美术馆 中国武汉
2010年 “无物之阵”中国当代抽象艺术邀请展 湖北美术馆 中国武汉
2007年 “慕尼黑美术学院艺术大展” 慕尼黑美术学院 德国慕尼黑
获奖:
曾经获《破冰时代》第二届油画邀请展金奖、湖北美术学院优秀毕业创作奖。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