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易英,一位西方艺术史方法研究名家。
刘波,一位在设计领域成绩斐然的大师。
他们年轻时当过知青,现同为中央美术学院博导和教授,同在业余时间动着不同于白天笔杆子的另一支笔。
逃离喧嚣回归自然,静心归放到远方的灵性中。他们创作了好些油画,集结成展“远在天边——易英/刘波油画风景写生展“,并于明天(6月16日)下午16:30开展。
易英、刘波和央美院长范迪安,三位央美大拿,互做小引,实有另一番相惜之感。
范迪安写给易英(节选)
易英也要出书册了。作为他临近的同事和好友,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有些吃惊。他是那种上班准时必到,一进办公室就伏案不起、埋头文字之海的人,就是连会客——包括我偶尔的踏访——的时候,他的手指也几乎不离开正在翻译或写作的电脑键盘,虽然我知道他在业余时间还动着不同于文字生涯的另一只笔,但他居然画出了足以成册的作品或作品的数量攒积得可资成册,这不能不令我吃惊,甚至还有几分嫉妒。
仔细想来,易英出画册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这首先是他勤奋的结果。他的勤奋在美术学院人到中年的一代人里是出了名的,读书、译著、写作、讲课与工作,他事事做得投入认真,精细周到,持之以恒。除此之外,他每逢节假,就或与画家近友结伴、或带学子晚生前往城外或外地写生,类似京郊黄花城、爨底下那些美术学院写生的老基地,他是去了多次的,每次都带回来不少作品。这种坚持显然是接续他学画经历的功课,也是满足钟情于绘画那种“内在需求”的结果。正因为他不谋“画家”之名。更无以绘画成名之意,他倒是画得没有包袱,只作为自己的真正爱好。大凡爱好的,就是自然的,因为是自然的,于是是朴素的。
他的画就像一位行吟在大自然山村原野坡地以及溪流旁畔的诗人,所摄取的都是散发着朴素光彩的花草。从作品的内容看,他的目光大凡驻落在山乡田野的一角,取景集中,传连出虔诚凝神的作画状态。所画的景色既含有乡村的烟火人家气息,有透溢出远离喧嚣的清新意境,表现出对于所画对象亲切的倾心。
看到和想着易英的画,我体味到,他亲近自然的心灵和目光很可能连接着他在湖南乡村当知青的体验。当然,易英的画,更是他作为易英教授有眼光、有修养的结果。他研究西方美术史论,是我国在西方美术史论研究上富有作为的中年学者,尤其在西方艺术史方法的研究上堪称一位有建树的名家;与此同时,他也长期进行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撰写有大量的画家研究和当代美术的文化研究。
随着他不停地画,他在造型色彩上都更加得心应手了,有的写生一气呵成就是一幅佳作,有的在记录素材后进行整理,也保留了即景即兴的感觉。总而言之,在一个史论家的易英之后,一个画家的易英逐步成形了。
易英写给刘波(节选)
刘波的油画是半自学的,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油画训练,但是接受过专业的艺术训练。他很早就开始画画,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了,画素描,画水粉。后来下乡当知青,业余时间就是画画,也还是素描和水粉,素描画头像,水粉就是风景,也没人指导,都是自己琢磨。
离开农村后,刘波进了一家印刷厂当工人,这个工作和画画有些关系,也是因为他会画画,工厂才要了他。画画的条件可能好了一些,有了一些画画的朋友,有了更多关于画画的知识,也有了一个成长的进路。这个条件是他自己争取来的,如果没有乡村的努力,还是只有听从命运的摆布。乡村的经验非常重要,虽然没有明确的目的,但潜藏在心底的抱负和志向为他规定了一个积极的人生起点。
对于刘波来说,进入艺术院校开始正规的学习,就是踏上了艺术的阶梯,目标也开始明确起来。不过他学的不是油画,要想画油画,还是得自学。刘波学的是工艺美术,工艺美术也有造型和色彩的基本要求,因此他也接受了这方面的训练。
其实,在那个年代,年轻人对油画的追求还在于油画作为主流艺术形态的地位,主要反映在主题画的创作,油画的工具性功能也主要反映在这一方面。刘波却没有这样的理想,他不是想当一个现实主义创作的画家,他只是觉得这样的工具适合表达他内心的意图,像印象派画家那样,工具的意义在于自身。
由于工作原因,研究生毕业以后,他就很少画画了。他全身心地投身于设计工作,成就斐然,在那个领域里面忙忙碌碌,甚至都忘记了曾经的绘画追求。
2011年,刘波重新拿起画笔,他首先想到的是投身自然,到一个广阔的世界中去画风景。在这儿他是绝对的自由,不仅是逃离了设计和现实原则,人的本质向自由开放;同时画画也是自由的,因为没有规则的管束,没有教条的要求。有一次为了画天上的云,追着云朵跑了两个小时,最后在一个湖边,画出了云的感觉。他觉得画得很顺手,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特别自然。他基本上都是在追随光线的变化去表现自然,同一处景色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有不同的色调,通过光线寻找对自然的感觉。他觉得这种感觉特别真实,因此表达也很真实,既不花哨也不放纵,有点像印象派画家初登自然的门槛。
当他重新拾起画笔的时候,已经有过了追求、奋斗、挫折与成功的人生经历,画画成为一种青春记忆,回归他开始作画时的本来面目。因此他的风格是朴实的、直观的,潜在的激情和心身的体验。本色是回归的起点,在本色的基础上开始新的追求,开始向着自己的风格发展。这种发展与风格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人生经验的积累和阐发,也就是说,在本色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视觉内容,这些内容来自人生的经历。一个是艺术才华的发挥和持续的艺术追求,对刘波来说,艺术表现的升级也意味着展开了新的人生。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