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巴渝”姜百瑞画展

6.0

展览时间:

2017-09-02 - 2017-09-13

开幕时间:

2017-09-02 15:00

展览机构:

王琦美术博物馆

展览地址:

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中山75号文化产业园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试托意兮向芳荪——姜百瑞写意山水作品解读

陈若愚

山水之难,莫难于意境;画家之心目,归于化工之极致。对于写意山水的创作而言,如何在看似随意的笔墨中,不失法度又能自如地表现自我及景物所生之情绪,从来都是艺术家苦心钻研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它既是一种挑战,却又是充满了无限乐趣之所在。而这对于姜百瑞而言,写意山水的创作更多的是将自我内心对自然的理解外化为一种有迹可循的趣味,将技法与感知诉诸于遒劲的笔端。

百瑞先生生于陕西渭南,是个典型的关中汉子,因此他的作品早先自然也受到西北画风及长安画派的影响,其早期作品有着厚重夯实、用笔扎实稳健的刚健之风,即使是在写生于2009年嘉陵江畔的《名山何必去 此地有群峰》之作,也同样呈现了一种典型的西北山水艺术的风格。

大约在2007年之后,姜百瑞先生来重庆授业,因此,有了很多机会经常游走于西南的大山古镇之中,笔耕不辍地对西南的山水风景进行了大量地写生,从主城到涞滩,从凤凰到铜梁,从大巴山再到雅安上里……秦川渭水转而变成了巴山蜀水,一个西北汉子逐渐爱上了西南的山水,而他的绘画风格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十多年来,百瑞先生的写意山水皆以西南地区的山水风景取材,多以山村小镇、嘉陵江畔及深山幽景为主题,在构图上灵活多变,既有以平远为主的小景山水(如2011年的《山浓欲染衣》),亦有以深远、高远为主的全景式构图(如2011年的《问道大自然》),而这种全景式构图实际源自于北方山水的传统,百瑞先生将南方葱郁的青山造入了一个个撑满视野的画面中,从而让观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整个山石的局部特写,进而引起场域中的共鸣,满目苍翠更能突显幽静的意境。

最值得注意的是,百瑞先生非常善于使用湿笔,无论是山石树木的结构线条还是皴、擦、点、染,都可以自如地使用湿笔进行创作和描绘,干、湿、浓、淡层次分明。除了造型阶段和部分需要使用干笔进行描绘的部分,湿笔的使用使画面中充满水分感,氤氲的水墨效果跃然纸上,西南地区固有的雾雨濛濛的效果在画面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种画面的处理效果一定是百瑞先生在对西南地区自然气候条件下的山水特征的长期观察和实践中得出的较为理想的处理结果。当然,这种湿润的气息又与雨后的江南山水大相径庭,因为它保有的是雾中的朦胧之境。

从创作方式上而言,百瑞先生的写意山水大致分为大、小写意混合运用表现的创作和写生两类,创作类的写意山水则在创作工序上稍显复杂,而这本身倒也不算复杂,因为复杂本身只是在于干、湿笔和大、小笔处构思斟酌以及运笔的耐心、经验和想象力,形成丰富的用笔大、小兼用、墨有干湿浓淡、线有粗细长短、颜色分冷暖既对立又统一的画面,因为这类作品大部分尺幅较大,处理起来也较为耗时。而写生类作品发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用笔恣意,挥毫不羁,长笔、短笔结合处理树木枝叶及山石皴擦,以自如挥洒处见笔意,故可曰“气能流畅,则势合拍”。这亦是“笔力雄壮,顷刻可成”的造境气度。

观姜百瑞的写意山水,总是让我想起山城雾都最朴实的山水景观,那一抹微微薄如轻纱的薄雾,环绕的梯坎蜿蜒向上,吊脚楼的炊烟与雾气缠绵在一起,嘉陵江与长江依旧浩然东去,屋前黄桷树下又开满了杜鹃花,恰似南朝宋文人谢庄的《怀园引》诗云:“试托意兮向芳荪,心绵绵兮属荒樊。想绿兮既冒沼,念幽兰兮已盈园。”

2017年5月于重庆
... 展开
学术主持
杨必位
主办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渝中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单位
渝中区美术家协会
渝州画院
【漢•藝術】
承办单位
王琦美术博物馆
展览备注
指导单位:重庆市美术家协会
( 责任编辑:孙卉 )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