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王劼音与刘国夫双个展

6.0

展览时间:

2017-10-20 - 2017-10-23

展览机构:

台北世界贸易中心

展览地址: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五號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元素——王劼音与刘国夫双个展”将于10月19日至10月23日假台北世界贸易中心一馆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 (ART TAIPEI 2017) 举行,3812画廊期间将展出艺术家王劼音与刘国夫多幅油画作品,共同探索艺术的元素。

艺术的元素在于回到元语言,发现新的美学原则与启元的要素,打破已有的历史惯例,发现新的纯粹语言。或从中国式山水的自然意象出发,却走向抽象的逸乐书写;或从抽象的笔触出发,却走向余象的自然生发。王劼音与刘国夫的绘画美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绘画在当代的意义,那就是在中国传统的意象与西方的抽象之间,找到了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道路,在抽象的构图与自然的烟云之间,在古雅的图像记忆与草写的模糊之间,在即兴偶发与高贵典致之间,在散逸的游戏与格韵的建构之间,在意味的沧桑感与虚薄的玉质触感之间,结合了东方美学与西方观念。

王劼音的新山水与新花卉,看似带有古代山水画的余象记忆,其实是画家以颜料随意滴洒在画布上留下的斑驳痕迹信笔勾勒开始的,以孩子气的笔触随意勾勒出的山形,带有抽象色块的形状,拟似山石肌体,在倾斜的险峻中,在时断时续的起伏中,其不断生长与蜿蜒变化的姿态,富有美妙的韵律,而且整个画面弥漫着烟岚的色调,山石与枝叶的交织中充满了迷离的烟色,让我们感受到黄公望的石壁重叠与王原祁的气团凝结,因而整个丘壑,那守护我们生命的古老心脏,就如同夜晚的花朵一般在不止息地开放。新山水要吸取的是大地的灵气,是云烟弥漫中的偶发性,画家利用被稀释的丙烯颜料对于画布的渗染性,以斑痕与肌理随处点缀,一切看起来都漫不经心,如同孩子涂鸦,但仔细品味却又妙不可言,艺术的魅力在于把生命的苦涩消解于无形,表面看起来如孩子们的芽语,实则透出内在的老辣,这是中国“生拙”美学的当代复苏。整个画面苍茫浑厚,融入烟色与夜色的诗意,如同炭笔所画的素描稿,如同古老壁画的残痕,如同山石与花枝自身投影在世界上的剪影,因此绘画不是用来凝视的,而是与之一道呼吸的,这就是烟云供养的生命原理。在王劼音手上,绘画的表面生成为一层新鲜又有重影的胎衣,既有着敦煌壁画的拙朴构图与古旧色调,又有着花朵充分盛开时的摇曳姿态,其剪影般的构图让我们看到了马蒂斯晚期剪纸作品的简洁,但又我们感受到人物画上衣褶边缘的震荡,王劼音的作品体现了中国当代绘画的魅力:能够把西方抽象的块状与中国传统的大写意线条,以天真浪漫而花影重重的诗意结合起来,从而在时尚与永恒,玄远与迷醉,古旧与性感之间,连接了时间的缝隙,自然的魅影得以复活。

刘国夫接续了中国文化伟大的书写性传统,从倪瓒到龚贤,又与西方的抽象大师对话,与晚期塞尚与贾科梅蒂的笔法对话,形成了他自己的笔法与句法:恍惚叠加又如玉生烟的:如同虚化的影痕之虚笔。如此诗意的影痕,是存在的余痕,也是书写的“虚笔”:如梦似幻,如烟如玉,每一笔看似无用,恍惚之间,但最后生成为一种诗意的余象。这是刘国夫发明的“虚笔”,形成了他绘画的基本小句法,这些笔触看起来是虚的,不确定的,但其实所有笔触都是坚定的,如同冰片,寒冷,易碎,碎裂,这就是观念,极为具有生命力触感的观念,体现出生命的触感质地,或者如同废墟一般,不是图像的再现,而是辩证的笔法,是生命内在感受在更深层面的精神表达。画面颜色呈现为黛蓝色,这是中国文化最为美妙的色泽,是在时光的消逝与哀婉的余留之间,在流散的飘零与歌咏的萦绕之间,在苍茫的浑朴与透明的秀色之间,在悲情的哀怨与雄浑的激昂之间,所形成的心灵的色泽,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色,看似抽象单色,但其实隐含着无数的其他色泽,并都被一种浑然的黛色笼罩着,富有迷人的诗意!“每个人的笔触:就是你留在世上的私秘的痕迹。这是精神性的痕迹:伟大的倪瓒就是如此。” ——刘国夫自己如是说。当然,刘国夫的笔触也正是如此精神的当代体现。

王劼音与刘国夫此次展览的作品,乃是继赵无极之后,中国油画在改造油性使之更为渗透且具有玉质感,改造抽象观念使之更为自然虚化的生长性,改造视觉逻辑使之更为虚薄透明,改造笔触使之更为具有单纯而复调的张力,这是在“日本物派”与“韩国单色画”之后,最为代表东方的“虚色美学”艺术。
... 展开
艺术家
( 责任编辑:孙卉 )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