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画贵乎写”这是中国画的一种重要的品评标准。自油画进入中土以来,就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这种影响随着"本土化"呼声的提高,油画和综合材料亦有此取向,并成波澜日壮之势。这无疑是一种艺术家的自醒与自觉。
艺术之境本是多样和多层次的。而对其变通与持久的运用和探索,实际上是为了直入其精神意象,这也是万有相通的哲学理念与艺术形神相融的至高追求。“象”为“意”之所附,而“意”则基于“象”之上,且为其精神栖居之所。“意”与“象”的完美融合与密切相契,构成了艺术之境。有了意境,才可能直至艺术的至境,更能见出艺术神髓。由此可见,“意”与“象”本为表里,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如果从本次展览的审美结合点,或审美取向来看,是基本上趋同于象外之象,境中之境的。就艺术表现和视角效果来看,大致有具象、抽象之分;而从艺术精神实质层面,亦可做有象和无象之别。无论是具象与抽象,抑或有象与无象,都是艺术家心象的真诚流露。这次展出的作品以风景为主,有半抽象,也有些作品近于抽象。名曰意象,实为心象。
这次“象外有境”的作品结集是一种艺术是探索,更是一种艺术成果的直观展示。就作品的材料类型来看,有油画,有泼墨和综合材料;就表现的题材与内容来看,有徽州等地的意象写生,也有画家的主观泼写创作;就艺术家的人员构成来看,有职业艺术家、省美协领导,以及从事教育的画家等。总之,皆是美术创作实践经验丰富,并极具探索精神的一线画家。他们的绘画基本上都是在立根于传统之上的延伸与拓展,是在写意精神与当代艺术情境下的一种深度融合。这些绘画之美除了艺术形式之外,还美在和谐,又在和而不同。我想这也是这次作品展的可贵与可喜之处。
《易》云:“日日新,日又新”。画家的责任,是在传承基础上做合乎艺术规律和目的性的探索、创新,这无疑是可贵的,更是值得关注和期待的。这些值得玩味的审美追求与艺术表现,既有对现实的具象再现,又有超越现实的意象、心象与境象。无论是作品的由显到隐,还是有在物、在象的升华与想象,皆能给观者带来不同层面的心灵感应。也许正是这种看似“不似之似”、“不真之真”的美,超越了现实之象,进入了意中之象,从而使这种带有超越具象之美的创作,既展示了画家创作的心灵轨迹(审美醒悟与审美自觉),也成为他们探索意境美和精神美的真实见证。可以说,以画写心,以画绘时代新风,展艺术家风采,传艺术神韵,是这次画展结集的基本思路和主旨之所在。
2018年11月14日雨夜,程波涛记识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