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物、日常现实与观念——新材料在综合运用中的意义延伸
自埃菲尔铁塔1889年落成于塞纳河畔起,这座巨大的钢铁怪兽就不仅仅作为经典建筑而被世人所仰望。其巍然挺拔的钢铁之躯,在历史的递进中不断地延续着法国人的自豪与骄傲,钢铁之下的精神性早已超越于建筑本身,而成为时代的永恒。当“法国文化、工业时代的象征”以及“巴黎地标”等众多标签贴其于一身之时,我们不得不从另一角度去审视特定历史中这个钢铁之物所折射的意义与价值。同时,由“物”所致的唤起性,击碎了我们脑洞中的层层壁垒,其至极之力,启发着我们的创造与想象,我们也从“物性”这一角度去认识阅读世界,并获得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指向和意义延伸。
就今天而论,对物与材料的讨论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当钢铁巨物埃菲尔铁塔傲视于巴黎、当杜尚的小便池以“泉”之名招摇于美国独立艺术展览之时,“物尽其用”的概念就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的使用。从此艺术家如获至宝,使其成为日常叙事与观念表达的重要媒介。并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在对其取之不尽的资源利用与研究中,建立起多重关系,去实现人与物质世界、物与精神世界的沟通。20世纪以来,从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到波普主义等后面的一系列艺术运动,推动了艺术家创作观念的改变和对综合材料的运用,在持续对物质和材料的探索研究中,由现代主义所确立的意义象征逐渐转向为对观念的表达。
从18世纪中叶开始,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新技术、新机器、新材料层出不穷。如今,随着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新材料与新的物质产品更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习惯。其物质材料与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材料观念、人文思想以及与日常社会所建立的关系成为艺术家们不断挖掘与寻求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多维媒介与材料与技术的综合实践,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交叉叙事与多元表达。这一综合所至的多重意义的交叠,也对应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现实存在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我们艺术家也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在对新技术、新的物质材料地选择利用中,建立起个人身体与日常现实、思维情感与社会秩序、技术方法与观念延伸等之间的新关系。试图从错综复杂的形式结构以及逻辑秩序中,获得安于自身内心体验的真实诉求。同时,在此践行中,异于日常现实的情感与想象时有出现,给人感觉总因偶然与不确定而导致意外性的发生,这种意外的附加值往往成其为最有价值的部分。所有的意外就材料的综合选择、技术的交叉运用、关系的多重建立来说,不是某些概念、模式、方法的简单叠加与并置,而是各种元素综合之时,在整体结构的新关联中,强调延伸意义的所指。这也正是在当代语境中对新材料利用所获的价值所在。
对新材料的理解,从狭义上来说,我们往往视为新技术之下的新产物,这必然导致对艺术家的思考维度和观念延伸的极大限制。那么,对新材料的界定基础,理应从材料与身体、材料与材料、材料与现场、材料与新观念的关系着手。比如,当材料与个人身体,在特殊的语境中建立起某种特殊记忆与不可替代的隐秘关系之时,这种材料针对于个体来说,就是一种新材料。所以对新材料的综合运用,不仅仅在乎于新技术下的材料选择,更重要的是,无论材料本身是新或旧,只要在新的日常现实与新的语境中,能建立新的关系,能在特殊背景中建构物与物、物与人、物与现场的新逻辑,我们都视为新材料。
此次对新材料的实践研究,就每个艺术家来说,是对个人身体与不同材料之间,以及材料与材料在不同背景之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关系的深入探讨和重新定义。也即是在复杂的日常性中,讨论材料、身体、现场等的综合所指所形成的内在关联。并由此促成观念与意义的生成与延展。对此,相信每一位参展艺术家都能从自身出发,在具体的材料实践中予以实现。
2018年12月19日
唐勇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