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在各种艺术形式走到尽头的时候,对片段的截取与整合成为后现代的标志之一。
关于后现代艺术,欧洲平面设计大师柯里莫夫斯基曾如是论断。
在二十世纪初期经由毕加索、勃拉克以及后来的达达主义而发展并流行起来的拼贴艺术,无疑,正是这样一种“片段的截取与整合”的后现代艺术。
拼贴,即是在二度平面上,将纸张、布片或其他材料进行黏贴组合。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正好既直观却又充满隐喻地诠释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后现代世界,这个世界,正是由各种元素拼贴堆叠而成的,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一直都在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分割、拼凑、解散、重组。因此也有人说,拼贴艺术,正是我们这个解构与结构相互并存相互钳制的社会的一个象征。这种解构与结构的创造性游戏充满了无限可能性,拼贴艺术也因此而被认为是“20世纪最富灵性和活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也许是因为自身天赋的“灵性和活力”与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天然合拍,又或许是出于对现代世界人类生存境况的敏感体验和直觉观照,演画艺术家黄凤荣一直以来对拼贴艺术可谓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在这上面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和心血,玩出了一批可观的“黄凤荣式”拼贴作品。
黄凤荣的拼贴作品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纸张,这些纸张来自当下各种各样的时尚杂志。作为消费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时尚杂志的存在无疑正是这个喧嚣浮华而虚幻的消费时代、享乐世界的一种象征。当黄凤荣把这物化了的喧嚣浮华和虚幻一页页、一片片撕下来的时候,这个有如孩童恶作剧般的行为,自觉不自觉中,便有了某种游戏的、解构的性质,有了某种嘲讽的、批判的色彩;而当黄凤荣把所有这些撕下来的碎片——文字和图像的碎片,或者说时尚的碎片——一块块拼贴在画布上组合成一个艺术形象的时候,“有意味的形式”也就产生了,每一个碎片在这里获得了新生,作为一个有机元素而拥有了一个恰当的位置。在这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中,时尚的速朽化做了艺术的不朽,时代的喧嚣浮华和世界的虚幻图景被演绎成了一个缤纷而坚实的视觉形象,从而具有了某种超越的意义和价值。在黄凤荣随性而精心的安排中,纸的碎片生成了一种天然的“笔触”效果和“肌理”效果,在灵光乍现的某些地方,碎片中的文字和图像与艺术造型的某个局部出乎意料的吻合,贴切生动,并且充满趣味性,——这里所显现的,正是艺术家本人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功底,他艺术天赋中的“灵性和活力”。
作为一个充满想法、能量爆棚的艺术家,黄凤荣所拥有的当然不仅仅是“灵性和活力”,他那艺术斗士的勇气、急先锋的冲劲和孤胆英雄的魄力都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勤奋,他充满策略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也都是众所周知的,在这一切之中,对于一个渴望在艺术道路上有所建树、在人生舞台上有所作为的艺术家来说,还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雄心,甚至不妨说是野心!这雄心或野心,不仅体现在黄凤荣多年来在各种艺术可能性的不遗余力的探索和实践上,也体现在:在某个具体的艺术形式上,铆足了劲越做越大,——比如拼贴艺术。基于这雄心或野心,基于对拼贴艺术的热爱,在有了足够多的拼贴实践打底之后,黄凤荣毅然决然地给自己下达了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创作任务——以拼贴的形式,再创一百幅世界名画。
这任务不可谓不艰难,这工程不可谓不浩大,它对一个艺术家的体力、精力、脑力、耐力和创造力都是一种挑战,但黄凤荣所喜欢的,正是挑战。不管如何,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对他来说,这个创作任务是具有某种豪迈性质和虔诚意味的,这不仅仅是他个人在拼贴艺术上的一次燃烧式的、爆发式的集中呈现,也是对这样一种“片段的截取与整合”的后现代艺术形式的绝对肯定,最后,毫无疑问的就是:黄凤荣想借由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借由这样一种创作规模,向艺术史上的艺术大师致敬,向所有伟大的艺术品致敬!——最终,也是向艺术致敬!
时代的碎片被摄入经典之作,消费与时尚被嵌入经典的艺术形象,形而下的后现代浮世绘景观在拥抱形而上的精英艺术精神,这里面,本身就充满了极具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再创百幅名作”这一行为,某种程度上,已然就是一场充满当代意识的行为艺术。它是一场独属于黄凤荣的“戏仿”游戏,同时也是一场独属于黄凤荣的“再创造”壮举,这场独一无二的壮举所传达的某种东西,正是这百幅作品之一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所呈现的——猎猎迎风的艺术雄心或野心,一往无前的开拓决心和超越精神!
这是艺术家黄凤荣所具备的,这是艺术所需要的,也是一个真正有追求的艺术家所应该要有的。
——林泽浩(诗人、艺术评论家)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