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本次展览以三版为主,兼及水印木刻以及其他艺术种类。中国传统版画以木刻为主,自20世纪初期至80年代,各类版种陆续介绍到国内,经历推广到本土化的过程。而今,更是在三版的基础上拓展出更加多样丰富的版画种类,如综合版、数码版等。
作为外来的版画种类,为何在中国如此适应?追溯三版的历史,其产生之初均有现实的根源,因其作为印刷的媒介,有极强的公共性、传播性,但当其产生的现实土壤改变之时,这种为大众服务的公共性的印刷媒介,如何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存在发展便成了版画制作者所要及时面对的问题。从国内早期的铜版、石版制作中可知,面对当时的历史环境,在掌握技法的基础上,如何将这些外来版种民族化,是当时版画家在创作中主要关心的问题。
80年代,各类艺术潮流的涌进,版画亦不例外,打破了以木版创作为主的局面,不断探索多版种技法的基础上,吸收各类版种的独特之处,将其融会到版画创作当中。1981年李桦先生正式倡议筹建丝网版画工作室,并且也是在这一年,由李桦等老一辈版画家发起举行全国首届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的“三版展览”,前后历经十年,共举办九次全国“三版”展览,将三版从少数人知推向全国。这不仅大大丰富了版画的表现性,还扩大了“三版”版画的影响力,其影响延续至今。
本次参展艺术家的创作经历以及参展作品亦体现出多版种多元交互,自由融合的创作状态。无论是在观念表达、创作手法还是试图将其图式突破现有状况的努力,技法与观念的结合得到很好的体现,甚至突破版画的边界,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媒介或直接取代版画采用其他的艺术形式表现,观念、形式与表达占据主要位置,版画创作特别强调的技术反而隐退其后。传统版画那种取消艺术家主体地位的特性在此得到转换,艺术家被推到最前方,你所观看到的画面首先冲击你的是艺术家的个人风格、观念表达,人生状态,自我的探索,其次才是技法,甚至技法已无关紧要。它离版画最初的传播宣传功能似乎亦是渐行渐远。就这两个层面而言,是否称得上是成功的“反传统”、“前卫性”。但这种探索多大程度上是带着自觉的反思?我们似乎习惯性忽视各类版种的概念产生之初所面对的现实状况。今天的现实面临创作者如何来调整对版画的理解,技术仍是不可或缺的探索方向,版画家所独特之处正是自身对于材料的敏感度。细究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可感受到他们自身对各类版种不同的理解,并将其融合于自己的观念表达,但如何在零散的认识中形成对版画的整体认识,这样的探索似乎还不充分。
其次是艺术语言的探索。艺术家采取了各类手法,如调侃、超现实、抽象等方式来表现。这其中有自觉的融入个人人生经历的体会,或者还处于一种形式语言的摸索阶段,意图突破现有的图式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但这种探索如何突破现有的框架,突破个人自我认知的局限,是需要在自觉的自我认知上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积极回应当下现实状况,因为真正的创造往往是在直面自我、直面现实中产生。
刘娜
2019年11月
展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