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群展

9.9

展览时间:

2020-01-10 - 2020-04-10

展览城市:

沈阳

展览机构:

沈阳chi K11艺术空间

展览地址:

沈阳K11购物艺术中心4层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2020年1月10日,沈阳chi k11艺术空间将呈现开年大展“农场”(The Farm),以“农业”这个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主题作为切入点,旨在让当代艺术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公众。展览汇聚17位国内外优秀艺术家,邀你来一场农业与艺术的狂想。他们将运用从传统到当代的艺术语言,跟随中国农业的发展探索社会现实与个人状态的联结关系,由此呈现出艺术家对于农业生态系统、人类以及未来图景的深入思考。展览将从1月11日起对公众开放,持续至4月10日,为期3个月。

“农场”(The Farm)由沈阳chi k11艺术空间主办,由来自法国的策展人Jérémie Thircuir倾情策划,他近年来专注于东北地区的艺术研究,本次展览将是他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首次呈现。展览将打造集艺术作品、沉浸感官与历史档案于一体的复合场域,引导观众在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使用高科技的艺术品之间来回穿梭。展览同时包括农业知识的科普环节,从东北地区到中国农业的文明起源、都市农庄、农业新科技的不同范畴进行知识性梳理,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在知识性及娱乐性两者之间达到平衡。展览将从多元色彩与互动装置营造出的沉浸式感官中,反映当代视觉生态学中涉及的诸多主题与实践,并邀请公众一同上演向往的生活。

农业文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在自然与文化的交汇处,农业是文明的起点,也是人类历史上众所皆知的里程碑之一,它使科学、文化、艺术及其他领域新事物的出现变成可能。作为中国文化的历史根基,它不仅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哲学紧密相连,它同样也作用于我们的粮食、生物、气候变化,成为了理解当代问题的入口。对此,我们尝试从艺术的角度理解农业本身。富有创意的艺术家将感官需求与人类、动物、生态农业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相结合,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重新思考我们的生存处境。“农场”旨在以一种更开放的艺术视角重新看待东北地区乃至中国本土的艺术生态与文化根基。

在过去,大多数的人类都是以农业为生,粮食和农业成为将人类联结的重要元素之一,将人类与过去的时代联系起来,并根据我们所吃的食物和我们要达到的生活质量来定义我们。“农场”作为一个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主题,它旨在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美术馆。无论我们是谁,无论我们来自哪里,展览“农场”都可以带给大众解决生活中重要难题的机会,包括历史、健康、生态和粮食问题。

我们的饮食习惯变得愈发多元、稳定,农业与技术创新的联系愈发紧密,气候则变得愈发多变与难以预测,而农业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整体命运,其本身也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农耕劳作处于自然及文明的交汇点,而我们人类亦然。尽管农业活动事实上存在于各地,但这种活动又是隐形的;在城市中生活的我们难以感知这一重要的人类文明活动。在今天,21世纪关乎人类温饱的严峻问题正摆在农民眼前。只有了解农业面对的挑战,我们才能更好地在生态、生物、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上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

汇聚17位国内外优秀艺术家

邀你来一场农业与艺术的狂想

本次展览我们荣幸的邀请到中国当代艺术不同世代的杰出代表,通过作品讲述各自心目中的农场图景及时代强音。展览序幕由赵大钧、徐冰这两位艺术前辈的作品徐徐拉开。于工业革命时期诞生的便携式画架和管装油画颜料让画家们得以走出工作室,于乡间写生。赵大钧,自50年代起便于母校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油画,是东北艺术界的中流砥柱。《青堆子》这件开创性的农场风景是他作为鲁美教师时外出写生创作的。作品充满生机,与当时盛行的人物肖像画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为80年代中国前卫艺术运动的核心成员,徐冰是当今最为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碎玉集》是一系列创作于1978至1983年间的木刻版画,这一组集中关注农村生活的版画作品既是艺术家辉煌艺术事业的起点,也让我们可以从这一系列作品的构图中一窥文字在徐冰艺术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法国收藏家、艺术家托马斯·苏文 (Thomas Sauvin)在过去十年内从北京城郊回收站抢救出来超过五十万张照片。本次展览选取了一系列老照片以自然、亲切的方式展现了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内中国及其国民的面貌。而他的另一组老照片《萝卜》记录了农业活动与测量的紧密联系,并与龚剑的作品隔空呼应。曾为新闻摄影师的张晓从自身经历出发以家乡的烟台苹果为核心串联了多样复杂的线索,而苹果这一独特物件不仅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代表了苹果在工业化生产背景下的中国广大农村的社会现实。

出生于上海的年轻艺术家沈凌昊的沉浸式互动装置,通过模拟摄影暗房,将观众的影子在墙上留下短暂的记忆,与芦苇交织仿佛漫步于乡间小路。在虚实恍惚中带大家从田园牧歌穿越到展览的另一个场域,一个光怪陆离、天马行空的超现实农场。

在超现实农场里,童昆鸟将其在街边、跳蚤市场或淘宝上收集的各式物件转变为富有黑色幽默诗意的机械稻草人,站在门口宣誓主权。来自莆田庙宇壁画世家的吴俊勇将中国俗语及传统中国符号视作是其视觉体系的核心主题,在展厅现场绘制了一幅与中国农历息息相关的十二生肖壁画。后网络艺术家赵谦和林志鹏以80、90非主流时代精神另辟蹊径的诠释农场。潘望舒和高蓉用其独特的、敏感的女性视角为农场带来诗意的浪漫。展厅尽头的小木屋里,是沈阳当地四位优秀艺术家耿旖旎、宋元元、毕建业、付经岩的作品,小木屋是他们在地生态群落的写照,也暗合了展览开头赵大钧的那幅田园牧歌。如果你用心倾听,还会在展厅的入口、出口听到来自自然和农场的节奏,这是华裔艺术家秦思源的声音互动装置《声态链》。

在超现实农场里,童昆鸟将其在街边、跳蚤市场或淘宝上收集的各式物件转变为富有黑色幽默诗意的机械稻草人,站在门口宣誓主权。来自莆田庙宇壁画世家的吴俊勇将中国俗语及传统中国符号视作是其视觉体系的核心主题,在展厅现场绘制了一幅与中国农历息息相关的十二生肖壁画。后网络艺术家赵谦和林志鹏以80、90非主流时代精神另辟蹊径的诠释农场。潘望舒和高蓉用其独特的、敏感的女性视角为农场带来诗意的浪漫。展厅尽头的小木屋里,是沈阳当地四位优秀艺术家耿旖旎、宋元元、毕建业、付经岩的作品,小木屋是他们在地生态群落的写照,也暗合了展览开头赵大钧的那幅田园牧歌。如果你用心倾听,还会在展厅的入口、出口听到来自自然和农场的节奏,这是华裔艺术家秦思源的声音互动装置《声态链》。
... 展开
策展人
Jeremie Thircuir
主办单位
chi K11艺术空间(沈阳) (中国 沈阳市)
( 责任编辑:孙卉 )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