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该展受图宾根艺术家协会画廊、图宾根中国研究中心,图宾根市议会赞助,以2019泸沽湖国际艺术项目为基点,围绕性别社会角色、无法书写的语言、“乌托邦”社会结构、运行机制及其理想状态等、展出了中国艺术家高翔、博瓦·公高、敖露露、德国艺术家安德里阿斯·霍夫曼 (Andreas Hoffmann)、莫妮卡·韦伯 (Monika Weber)、荷兰/瑞典艺术家克里斯蒂娜-霍尔斯特罗姆 (Christina Hallström)的22件作品。
与过去关于泸沽湖人文与视觉研究项目不同的是,此次展览主要以“语言”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文本”,呈现艺术家们作为“外来者”,通过视觉作品对相关话语机制的占有,并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寻求赋予自己和他人权力。
例如:莫妮卡·韦伯和安德里阿斯·霍夫曼于2022年大流行期间,重新整理的关于2019年对摩梭人的人文采访。作品将“对话”形式的人文采访,整理成摩梭人“自述”的文献式话语,从艺术家的“外部视角”提供一个“内部观察”的可能性。同时,作品中的图片为“光栅 ”技术整合多张照片所得,观众因此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到摩挲人、摩梭文化的具体图像。
这一作品也和展厅入口处巨大的圆球作品相呼应。霍夫曼于驻地期间,尽可能多地近距离拍摄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摩挲人的眼球,拍摄地点通常选为摩挲人日常生活的各个场地,包括可呈现摩挲文化的独特家庭内部空间、村中小型宗教场所以及自然风景等。当观者在观看这个一个个眼球中的图像时,不仅透过摩梭人的眼睛,看到了摩挲世界,也在同时,被眼球所属的主人所注视。霍夫曼由此构建了艺术家(霍夫曼)- 摩梭人 (眼球) - 摩梭世界 (眼球中的图像)- 观者 (被眼球所注视的人)之间的多维度关系。
敖露露的互动型文本艺术作品也与此并行,在人文采访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语言呈现摩挲社会结构,探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例如,此次展出的多件文本作品中的其中一件作品,将没有书写体系的摩梭语,以国际英标的形式“雕塑”化。在完成语言物化的同时,试图使观者在画廊中一边观看,一边尝试说摩梭语。而这摩梭语的内容,为摩梭人日常生活中看似无意义,但实际影射摩挲母系文化、体现男女社会性别角色以及家里内部的运行方式的对话。
克里斯蒂娜-霍尔斯特罗姆的作品为精神性的抽象化视觉色块。不过,她的作品在视觉体验之外,还增加了物理的感官体验。 她于2017 和2019两次驻地期间,敏感地收集着一切在摩梭人生活的地区所看到的色彩,包括带着芳香的泥土、花、草、树木等。之后,她提用这些自然之物的微妙颜色,不断地进行色彩校对、并置与实验,最终让自然之物的色彩“自己说话”,用色块带入观者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的情感体验。
高翔的代表性作品《梦----马之塔》描绘了一个象征性的想像图像。其中,动物与其它生物堆积成一座世界之塔,诉说着摩挲文化的神秘与世界观。作品由三层不同图像和文字符号的有机玻璃绘画构成,既可以重叠,也可以交错。其中,第一层是“马之塔”的藏文图形,第二层是半藏文与半绘画图像的结合,第三层是非文字的纯描绘形图像。在这一过程中,作品完成了“图中文”和“文中图”的互换,观看和阅读的两个场所也得以合并。
文献式的布展设计,使得博瓦·公高的《摩梭达巴送魂舞》以图像记录的方式进入了来访者的视野。作为一个只有口头语,没有文字的文化族群,视觉图像似乎成为了摩梭人记录当地文化、宗教信仰等等的特殊方式。作品不仅具有文化上的特殊意义,还回应着现场展出的其它视觉与文本作品。另外,该作品还为此次展览所举办的学术讲座提供了现场的活的文化资料。
展览开幕的第二天,图宾根大学汉学系教授闵道安(Prof. Dr. Achim Mittag) 和云南民族大学博士候选人、意大利人类学家斯塔法尼亚· 伦达 (Stefania Renda) 共同为来访者举办了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讲座,并与现场观众一起,结合艺术作品,探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