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成都:1990年代以来的生态艺术

8.0

展览时间:

2022-06-02 - 2022-07-15

展览城市:

悉尼

展览机构:

悉尼中国文化中心

展览地址:

澳大利亚悉尼市卡斯尔雷街151号1层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水系成都:1990年代以来的生态艺术

文/王岩

“汶阜之山,江出其腹”。 古蜀先民逐水而居,因水建城,巴蜀文明与水息息相关。对成都而言,水是地方记忆的载体。《成都河流故事》、《水与成都》、《古代成都的水系与植被》等物证为后人提供了接续历史的可能性。此次展览以“水系成都”为主题,旨在以“水”为线索梳理成都城市演进的脉络,同时从生态系统的角度重新看待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掘出重新建构城市生活的方式。当前,全球疫情大爆发,各城市的复原能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包括艺术界在内的全社会都应该重新思考如何确保城市生活的可持续性以及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培养信任感。

上世纪九零年代,美国当代女性艺术家贝特西·达蒙在拉萨和成都展开了“水的保卫者”活动,现在看来我们很难将其划归为一场单纯的艺术行动,在这场行动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创造,科学、艺术、生态整合为统一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塑造城市的进程中,艺术在其中则成为城市有机体的活力之源,激活人对水的物质想象。就如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用经过思考的创造来行动、用深深根植当下的体验来生活,那么这个社会就会破除一种机械化的、制式的、丑恶的、资本主义洗脑式的框架和形象,而变成一种活生生的、充满温度、如水一般的有着爱和创造不段流淌和循环的有机体。

巴什拉在《水与梦》中提出,“物之物性唯有在人的意识的深处,才有显现的可能,物质元素与人的诗意想象始终处于不断互相深入、渗透与积累、变形之中。”当我们提及水,若仅仅停留在 “清凉、荡漾、沉浸” 等联想时,想象与物质的碰撞所诞生出来的词语是一种“移情”,是无节制的融入,无助于对水的本质呈现。水的深处蕴涵了本质、未定型、流动、富有活力的原始能量。诗人在水中看到了静默与孤独,看到了奥菲利亚死亡和纳西索斯情结,水作为物质的想象得以诞生。九零年代至今,以水为灵感的创作在成都不断发生,艺术家不断在与水的对话中调整自身与外界的关系,“水系成都”也是以“诗的尺度“审度、建设生活,用人文精神、灵魂回归来稀释僵硬的生存系统。

此次展览拟邀请九零年代以来自然生态环境持续关注并创作不息的艺术家,在成都发生过的以成都平原水系为研究对象或实施现场的当代艺术作品及研究性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行为、录像、摄影、装置等类型的作品,并伴随展出“水系成都”相关的实物和文献资料,同期将围绕这一主题举办一系列艺术讲座和分享会。展览希望再次以艺术的方式邀请观众共同思考当下的生存境遇,通过水这一物质,建立起自身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的联结。

展览文献:水的保卫者项目、活水公园项目

水的保卫者项目:

1995年7月底至8月中旬,在成都市中心府南河锦江宾馆宾江公园一带,美国“水的保护者”协会和成都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主办的一场以“水的保护者”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美国和国内各地区的10多位艺术家应邀来到府南河河畔,进行了持续半过多月的系列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创作。美国“水的保护者”协会发起人,活动策划人,艺术家贝特西?达蒙女士还进一步提出创意,在成都府南河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以“水的保护”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公园即:活水公园,1996年成都市政府采纳创意方案,列入府南河建设项目,1999年实施建设完成。

活水公园项目:

“活水公园”是成都市一座具有国际声誉标志性的公共环境艺术景观,长期以来,从市民到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及政府领导人参观考察络绎不绝,1998年荣获得第十二届国际“优秀水岸奖”最高奖,国际环境设计研究会和美国“地域”杂志联合设立的环境地域设计奖,2004年4月被命名为四川省环保教育基地,同年10月被命名为成都市环保教育基地。2010年“活水公园系列组雕”荣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提名奖。

摘自《“水的保护者”叙事——1994·1995成都本土生态二三事》,文|张颖川


流体力:水系成都

Fluid-Water system & City

文/丁奋起

大约2300年前,司马迁曾游历西蜀的岷山和离堆,对于蜀人治水的功绩颇为感叹,据此在《河渠书》中写下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记载。治水之事自古有之,成都平原也因水而利。这里的水利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水的便利所带来的利益,二是水的失控所导致的利害关系。历代古蜀先民因势利导而“三年成都”,“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浩然之气将“扬一益二”的气度尽显,都江堰灌区的川西上五县滋养着一方人民,生于斯长于斯游于斯的艺术家以水为创作语境或灵感,透过艺术参与及互动,找寻城市水系的起源,探索与时代偕行的本真。历史上类似《河渠书》与成都水系有关的著述、诗篇、华文巨著还有很多,耳熟能详者举不胜数。这些关于成都城市建设与本土水系历史关联的美好记忆,体现出了一种朴素的人类共情:伴随亲水、乐水体验而来的软愉悦。

1987年开春以来,成都发生了严重干旱,岷江水量大幅下降,沱江濒临断流的险境,水源的几近枯竭令当年五分之一的水稻无法插秧而改种旱作,旱情最为严重的金堂县在6月25日发布了抗旱总动员。不曾料想6月26日洪水来袭,全县紧急转入防洪抢险的尴尬境地。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的扩容,成都水系和水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令人担忧的变化体现在城市空间内外两个层面:二环内的河道水域(方池、王家塘、小河街、水碾河、金河路、下莲池街......)因各种原因消失,如今只能通过地名来追忆彼时残存的繁华气象,现有河道由于滩涂被占用且修筑河堤,导致城市的地表在感官上陡然加高,亲水变得越来越困难。绕城外的大型人工湖(青龙湖、白鹭湾、锦城湖、兴隆湖......)蓄水阔建,城市水系在去自然化的过程中伴生出了另一个似乎更棘手的问题,即水资源面对资本和权力时的被集约化,麓湖生态城的水源,便是通过人工管道从都江堰输送而来。

关注这些问题的不止是政府和参与城市管理的技术官僚,知识分子参与积极且从不落于人后。文学、诗歌、曲艺等等形式的著述甚多,艺术家也续接了知识分子对于成都水系关怀热爱的文脉,创作了大量的以水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对于成都水质以及环保主题的关注,最早见于1995年夏天的行为艺术活动:水的保卫者。此前的1985年龙江路小学的学生给市长的一封信,发起了“拯救母亲河锦江”的序言,而落幕处正是1996年另一个与公共艺术关联密切的项目:活水公园。在此之前的成都水质,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窘迫境地。府南河臭气熏天、河流滩涂消失代之以水泥堤坝,塑料气垫拦河坝,本土鱼类消失...

以上两个艺术项目无论从策划组织、参与实施、媒体关注、全民互动都有着微妙的学术逻辑和密不可分的历史关联,“水的保卫者”是中美两国在民间实施后方向影响官方的生态+艺术环保项目,“活水公园”在成都以公共艺术的形式保留至今且依然在发挥水治理的积极作用。90年代的中国也许关于“环保”的概念还比较模糊,但成都艺术家(戴光郁、刘成英、曾循、余极、尹晓峰、朱罡、张华、周斌等),学者查常平、批评家陈默、地方美术史研究者张颖川等等,最先敏感到艺术与生态之间的智性关联,尤其是艺术家直觉思维导向的根源,即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的作用和工作训练的结果。流体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形式便是水,幻化无形且至柔至刚,彼时无感其形,此刻顿悟其性,这也是本次展览中8位参展艺术家基本的创作思考所在。

张晋博士的作品深耕其材料化学的知识背景,作品中“非牛顿流体”的强技术关键词,一方面是他的对于科学与艺术底层创作逻辑的物化呈现,也是从科学家到艺术家身份双向流变的明证之一。杨方伟博士的作品更多地基于艺术家生命流的个性化体验、地方知识考据以及本土性生态关照三者之间的必要联动。简丽庭博士热衷于家具设计,在生活中也喜欢小酌几杯。作品《曲水流觞》借古义且又赋予作品动力装置等当下的技术手段,创作了一件可供循环回转,花式饮酒的酷炫家具。

任前的《取水计划》和孙海力的《洗脸—我的终生行为》均是起初即兴偶发而后续持之以恒的有价值的行为作品,区别在于任前比较强调每次“取水”的时间、地点以及经年累月实施之后的作品系统性建构,而孙海力的行为过程更加率性,甚至有意模糊作品的历时性而选择以黑白照片的形式展出。童文敏的作品是2017年参与“100公里项目”时在成都创作的行为录像,作品将女性对身体的耐受性测试做到了几尽极致,这也是贯穿她作品多年的重要的创作理念之一。

向庆华和李胤的绘画作品同样以水为创作母题。向庆华的作品关注绘画语言及其基本要素(色彩、形状、笔触、结构、空间、运动感)的自醒、重构与互为的再生产关系。浅层空间是在强调绘画媒介独特的空间处理方式,从画面的构成出发,抽离出绘画作品的基本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又赋予点线面以象征意味。李胤的作品通过强调“水的温柔敦厚”反复锤炼自身的绘画语言的连贯性表达,以及语言和图像之间自反的张力关系建构。

此外参与展览的另外两个项目,“水的保卫者”和“活水公园”保持了开放性的叙事结构以及文献资料的多样性,这两个项目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间或者事件的区隔,参与者也几乎是同一拨人。无论艺术家选择了何种媒介参与讨论成都的水系变化,水系与这座城市的必然关联以及相互影响,都为“公园城市”的壮阔理念奉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一年成聚......三年成都,水维系着城市的发展,水系促进了成都的繁荣,水系流动而城市恒常,成都有成人之美德。

2022年5月13日于成都
... 展开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悉尼总领馆
悉尼中国文化中心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承办单位
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
重庆潢新品牌策划有限公司
展览备注
支持单位:UP-ON 向上行为艺术档案馆

参展艺术家:李胤、简丽庭(中国台湾)、任前、孙海力(英)、童文敏、向庆华、杨方伟、张晋
( 责任编辑:孙卉 )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
手机用户3212945 0
评论了作品水系成都:1990年代以来的生态艺术
不错👍
回复
2022-05-27 16:05:37
发表你的看法
我去2000 0
评论了作品水系成都:1990年代以来的生态艺术
期待
回复
2022-05-27 15:57:31
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