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谢南星在纽约的首次个展展示了近期两个系列的作品:“矮人的副歌“(2019–2020)和“绘画的阴影”(2020–2021)。从中可见自1999年他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以来不断发展的广泛而严苛的实践。
谢南星在这里表达了他对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的着作《看见与被看》的青睐。这本书以《尤利西斯》中一段着名的段落为开篇,讨论了“观看行为不可避免的分裂”。诺克(RuthNoack)策划的2007年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收入了谢南星的作品,她曾用类似的说法描述他的画作,暗示它们引发了某种“观看的危机”。因为谢南星的绘画充满了观者必须驾驭的冲突和矛盾——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绘画性与去物质的概念化之间,在反讽超脱与存在主义的渴望之间。
谢南星强调,“我的目标是具象绘画”,但这被他所采用的手法所掩盖。在《小矮人的副歌1》中,他使用了过去十多年来的独特方法:画面被一层层颜料叠加,图像则是从一段视频照片分离出来的,被放置在强烈的背光前。在这种情况下,精致、多层的表面被黑色线条打断,初看上去几乎是抽象的,甚至是姿态化的,让人联想到一张网。
事实上,这张画来自他曾任美术编辑的父亲的儿童画小稿。童年时他经常见父亲为童书绘制漫画风格的插图,他从小就讨厌这些插图。他请父亲重新画了一些类似的插图,其中的“小矮人”在《小矮人的副歌2》中清晰可见。父亲的插画成为他这个系列画作的底本和资料,它们以各自的方式扭曲变形:被拼贴在花哨的儿童织物上,被用粘土制模,被变成传统的中国风景。
“绘画的阴影”系列中的每一幅都以看似抽象的网格开始。《绘画的阴影5》网格中显露出一只奇怪的人形狗,这再一次提醒我们,这些绘画原本都根植于具体的图像。谢南星在他的练习中称这种新方法为“马赛克”,仿佛在制造一种像素化的图像。在这里,图像被审查了吗?还是将它的发音连接到另一个类似的词,“马赛克”成为创作的缪斯。
在这些马赛克上绘制的图层既指引又误导观众,它们的范围从清晰但支离破碎的人物到似乎渗入网格裂缝之间的丰富厚涂的彩色线条,其中几幅画中还有中文词语。这些具体的符号象征如此明确,嵌入整体后却又含混不清。《绘画的阴影4》网格已经溢出,被一条带有黑色文字的鲜明黄色线条打断。这幅画变成了犯罪现场(该创作主题可以追溯到他1999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这像是迫使我们保持距离的障碍物。上面的文字“孤独孤独孤独孤独”,也许可以为像素化的图像提供一些启示(也许没有——它也可以作为中文水泡声的双关语)。该系列早先被弃用的标题作出了关键提示——艺术家启蒙期的版画经历——这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丢勒《忧郁I》的重新阐释。
试图解释谢南星绘画的尝试,给观众留下的问题常常多于答案。所有的层次、错综复杂的方法——这难道不是一种技艺精湛的后现代游戏吗?意图让观众时刻保持智力水平?或许这是谢南星接近更根本东西的方式,亦或是真实的东西?
也许应该像迪迪-于贝尔曼那样回到乔伊斯:“请闭上眼睛观看。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