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前言
福建当代艺术,脉络清晰,形态多元,四十多年来,与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紧密相连,不断探索中国现代性和本土文明演进的种种可能。客观而言,福建当代艺术面貌异质异样,原因有四:一为山海地缘之故,本土人文兼具封闭性与开放性,二者相悖相生;二为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彼此滋养,儒释之风犹存,江湖血性尚在;三为先秦至明清,中原四次向福建迁徙,至明天启年间,历时逾两百年的闽台同省,以及福建向海外移民,形成混杂鲜活的宗教文化和生动独特的现实图景:上古自然神崇拜,道教文化、宗祠文化、坊巷文化、市民文化、码头文化、草根文化、妈祖文化等融合共生;四为十六至十七世纪,大航海时代,福建首开泉州至波斯湾航线,彼时西方天主教、中东穆斯林、日本与欧洲诸国,与福建皆有通商往来。中国近现代东西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流,福建首当其冲。福建当代艺术,正是在这样广阔的时空中逐渐孕育,其图像谱系与创作实践,同福建迥异的地域山川、人文景观一样,承载着记忆乡愁、流动着家国情怀、游转着奔腾不息的个体精神,以及介入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实践和社会行动。
福建当代艺术,肇始于1979年的“闽南画派”,1985年成立于泉州的“BYY视觉艺术研究会”。1983年,“厦门达达”在厦门群众艺术馆举办了“厦门五人现代艺术展”。1986年,黄永砯为“厦门当代艺术展”撰文《厦门达达——一种后现代?》,同年刊登于《中国美术报》。1989年,黄永砯受邀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以及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地魔术师”。厦门达达,成为全国‘85新潮美术最响亮的组成部分。1994年,出生于泉州的蔡国强,以《地球也有黑洞》的大规模爆破计划,获日本文化大奖——“广岛奖”,继而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亚洲现代艺术家。
此后,福州又陆续举办了“’96单身陈述—当代艺术展”、“’97漂移——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98(福州)亚太地区当代艺术展”、2001“同异性描述”福建当代艺术展、2002“经验的差异”福建当代艺术家邀请展,2011“淡定”先锋艺术展等当代艺术展等。众声喧哗眨眼而过,相当一段时间,福建当代艺术进入沉潜期,艺术家有的北上建立工作室、有的调离福建另谋发展、有的移民海外独自前行,还有的驻留本地埋首创作。直至2016—2017年,宜美术馆陆续推出‘2016福建当代艺术“浮岛”系列展’、2017海岸线计划、“游山寻脉——当代艺术收藏展(2015-2018),2017“衣钵为证”系列展等,福建本土当代艺术力量开始重新凝聚复苏。近年来,福建南北两地,以福州、厦门为中心,新艺术空间不断出现,年轻的当代艺术力量蓄势而为,福建当代艺术又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拐点。
值此时代气象,“福建当代艺术谱系”系列展应运而生,旨在梳理本土四十多年来的艺术生态与艺术现象,即尊重历史存在,也不忽略当下发生。福建当代艺术是福建近现代文明与当代文化语境最有力的视觉呈现与话语表达,它是综合的信息现场,由文本、影像、装置、架上、新媒体实验等多元艺术实践交叠共生,成为国际话语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之一。
福建当代艺术,融东方文脉于激变流殇的近现代文明中,其地域血脉所具有的张力、活力与生命力,将通过不断深入的学术整理、历史书写、创作实践得以伸长绵延。福建当代艺术谱系梳理,任重而道远,也势在必行,以此致敬历史先行者,也为后来者留下可供追溯查证的文献资料。
是为序。
郑娜
写于闽江西岸
2022年6月1日
脱域·一场现代性的视觉实践
——陈鸿志艺术创作述评
鸿志和我多年未见。2007年,王林先生应张颂仁先生之邀,拟于香港筹办“后先锋中国新艺术的四个方向”当代艺术展。展览邀请了中国当代艺术卓有建树和影响力的艺术家共66位,相关学术研究将深入探讨地域性和文化传统中的个体意义与个体价值,因此汇聚全国不同区域的艺术创作显得尤为重要,我提议回福州寻访少数闽籍本土艺术家参展,晓伟老师向我力荐鸿志,那时正逢鸿志用亚克力材料创作《迷墙》系列。
翻开当年画册,我曾为鸿志《迷墙》撰写作品点评,现摘录如下:“陈鸿志近期进行以下尝试:一是把绘画从布面转换到亚克力;二是努力打破作品固有的展览方式从架上走向架下,从室内走向空间,让平面绘画转化成立体装置,与观众形成开放性互动。其作品打破绘画、雕塑、装置的边界,消弭多重艺术语言之间的相互钳制。在其《迷墙》系列中,陈鸿志把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新的材料表现形式,以场景化的叙事安排,呈现人性自由与个体的创造力。”
2007年至今,整整过去15年。鸿志从亚克力创作出发,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埋头前进,继《迷墙》系列之后,分别推出《疗养院》、《黑教堂》、《时间的残片》、《家翳》、《社会工厂》、《光明之追》、《蒙翳》、《迷光》等系列作品。
溯源中国当代艺术脉络,在线性时间轴上拉开横向的坐标体系,值得品读研究的是,陈鸿志作品与上世纪90年代武汉的文化波普、上海的民间波普以及北京的玩世波普、政治波普无关;与广州的新新人类及四川的卡通一代无关;与东北受冻土文化影响的绘画图像无关;与西北浓郁的黄土风格无关,也与东南沿海地域彼时颇为流行的民俗风情画无关。鸿志出道初期,《迷墙》系列、《魔方》系列,以至稍后的《疗养院》系列,其对绘画语言的纯熟驾驭令人侧目,似乎具有天生的绘画手感,这在闽籍艺术家中似乎并不多见。我们可以看到,丛林中、溪水畔、孤寂天地之间,鸿志的物象或沉浸在欲望深处;或独自行走在旷野中;或西装革履,密林里围桌而坐;或如人类初民般赤裸身躯自我放逐。几乎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似曾相识的西方美术史图像与知识谱系隐匿其中,画面看似恣意涂抹,却是向经典致敬,貌似日常的人物风景,却呈现异质异样的陌生情境,令人似曾相识却又诧异莫名。
紧随其后的《黑教堂》系列保持一贯的表现主义风格,却打破单一的背景叙事,鸿志有意识地抽取东西方经典文化图式,东方上古神话视觉符号开始盘旋于画面,标志着艺术家已从最初的个体性精神追求转向对文化身份的自觉追问,从而跳出地域性拘囿,走入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与文化框架。这一系列作品,画面强烈地传达出东方精神的悲悯情怀,西方宗教的救赎精神,从祭坛画到文艺复兴,从格列柯到弗洛伊德,其能指与所指的多重互文,绝不是对东方图式的简单挪用与拼贴,在丰富的东西文化符号交融中,隐喻着错综复杂的文化间性,耐人寻味,在此就不详细展开。可以肯定的是,鸿志这一时期的作品在中国非典前后,众生喧哗的中国当代艺术现场显得格外卓而不群,与’85美术新潮的文化选择和精神特质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一定呼应。这几组系列文本,在中国同时期当代艺术史的书写中具有特殊意义,值得我们重新阐释。
2019—2022年,陈鸿志个人创作语言再次进入关键的转变时期。值得关注的是,画面表现主义风格依旧持续,带有浓郁超现实主义意味的幻像空间中,图像表现逐渐消解,色点与笔触取而代之。建筑、废墟、空旷的广场和巨大的拱廊,构成现代神话的异托邦,主体图像在斑驳密集的色点中被有意解构,近看,画面由大小不一、或疏或密、或急或缓、或厚或薄的色块构成一簇簇急速移动的人流,视觉效果接近抽象表现主义的扁平化,但控制力极强的笔触却始终保持精神的严肃性,这是一种带有古典主义气质的现代主义态度,艺术家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英雄主义和纯粹主义的底色。
2019年之前,鸿志的画面,更多的是交织的历史空间,充满结构主义色彩,有着自然性、神圣性与世俗性,如《黑教堂》所示,艺术家确认方位空间的过程,也是寻找文化身份和东方文化符号的修辞过程,知识主体在每个事物中似乎都能发现自己的映照,此种现象类似于具有相似性的对象,彼此形成互相作用的能量场,但时空却是有限的。
2019年之后,陈鸿志的系列作品,色点取代图像,废墟隐喻了边界的弥散,历史空间得以逐渐消解,即主体坚固的结构叙事从内部开始坍塌,有限的小宇宙得以无限展开。画面中,充满叙事情节的历史空间成为无边的开放场域,它从一系列相互指涉的关系中突围而出,指向一处异质的隐秘所在,即产生某种脱域的修辞象征: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关联中,通过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在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它与流动的现代性相似之处在于具有共同的断裂性,即观念的断裂、生活的断裂、技术的断裂和文化的断裂等等。其不同之处在于脱域之后的再嵌入,意指重新转移或重新构造已断裂的社会关系,让这些关系赋魅时空,重新契合。陈鸿志正是通过对现代性精神碎片的一次次修复,重新以个体思考去链接社会行动,指向未来。重构社会空间通常存在两种类型:一种关联着所有其他空间,即乌托邦;一种对立于所有其他空间,即“异托邦”。在此,乌托邦存在着现实主义理性,制约着现代性的无边的开放性。二者之间存在的悖论,恰恰让脱域,成为一种语言修辞的试验场域。
陈鸿志绘画语言转折的三年,人类受疫情裹挟,成为命运共同体,然而全球化的现代性社会空间又面临着,并已出现断裂的种种迹象。艺术家自觉的语言变革,必然嵌入社会现实景观。在视域时空的伸延分离中,以微观个体,审视当下渐趋分离的全球化生态现场,在不确定的实践中不断重构与再嵌。在此,视觉语言被反思性地运用于视觉表达中,由此引发关于现代性的第一层思考。随之而来的语言凝滞,恰恰与现代性基本特征,即断裂相互摩擦,进而引发关于现代性的自反性想象:温和的改良与新秩序的再生。
陈鸿志绘画逻辑和语言修辞,虽然生长在福建当代艺术脉络之中,但却与中国乃至全球当代艺术的现代性探索彼此相连。作为闽籍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陈鸿志的创作文本对福建当代艺术生态及现象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精神价值。
郑娜
写于闽江西岸
2022年6月2日 ... 展开
展览备注
展览助理:陈梁佳琪 · 刘枝 · 苏菲
出品人:林中小路
媒体支持:雅昌艺术网 HOMELAND家园 在艺
开馆时间:10:00am-22:00pm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