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年岁渐长,有时候停下来来回想这些年来坚持作画的生活,我发现像极了栽种。」
-张子轩
新界北陲的乡郊风光,一直伴随张子轩的成长。从儿时沙岭的旧居和打鼓岭的外婆家,到成长后迁往的元朗农村房屋工作室,各式各样的植物一直滋养张的呼息和见证他日辰。植物理所当然地成为他持续观察和绘画的主题。观察身边的植物,管理工作室内的盆栽,成为他每天喘息的片刻。植物的春荣冬枯,让他觉察时间的流逝与生命之轻重。栽种的过程亦让张明了付出与收获并非必然对等的关系。要酿出甜美的果实,仅悉心照料并不足够,还需要阳光和空气的配合。绘画同样,张便是倾尽心力,光线和空间的转换仍会改变其笔下的风景。曾经投放的心力,在偶尔无法呈现令心满意的风景的时候,更反噬成难以断舍的羁绊,让张辗转反侧,却又只能继续画下去。
张子轩最近把工作室由元朗迁往火炭,虽然他感观世界的方式没有因为阔别这个栖息了六年的地方而产生重大的改变,但从乡郊搬到城市所迎来的环境转换,仍流露在他的创作中,对光的呈现也越见坚定和明显。黄昏温煦的光、花园的冷灯光、甚至无法追溯光源的大片光晕,强势地侵占着张的画面。僵硬的室内光线取替天台陋室自然的日光,驱使张从多层薄涂的淡色,过渡成厚重的涂抹及相对浓烈与斑驳的色层;工作室宽敞的绘画空间,也让他在构图时从微观局部的拼贴,调整成更宏观的整体规划。构图因此增添一份直观的肆意,成为更纯谟的情绪显象。目眩的光,也让他联想到光与影必然的关系。这些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让张链接起存在身体里面的一片漆黑。画作的光,潜伏他对平静日常的不安,以及对信念和人性崩坏的彷徨。
植物和光,构成了张子轩画作中的温度。绘画的题材虽然源自他真实的生活,然而他不吝客观环境规范或局限,仅以自己的直觉,输出脑海中的那些堆叠的遗佚。曲折不休的线条和反复涂涂的色块,承载他对各种时间、空间、人物、甚至气味的记忆,以及与之相扣的种种思念。画布见证他对自己窝囊的心发火,也让他内心回归舒坦。绘画未必能够一一回应生命的各种无解,然而却也只能继续窝囊地画下去。埋下种子,播下希望,也许就能把生活一直栽种下去。
周丽珊
策展人
2022年4月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