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风景”于朋&张梦宸双个展

8.0

展览时间:

2022-07-31 - 2022-09-30

开幕时间:

2022-07-31 15:00-18:00

展览城市:

北京

展览机构:

AYE画廊

展览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东滨河路3号院雍和家园二期3单元601室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艺术工作者通常将西方与中国当代艺术视作两个割裂的领域分而研究,陷中国当代艺术于语焉不详的窘境。诚然,中国当代艺术仅有数十年历史,但因着西方学术体系长期主导着话语权,使得他们不得不与中国传统艺术体系割席。八零后艺术家的成长记忆少不了舶来品,因而频频被冠以“西学东用”,“文化冲突”的帽子,但和年轻一代的艺术家相比,他/她们的成长传承了上一代沉痛的伤痕记忆,但他/她们既不像六零后艺术家那样“抱着艺术无价的崇高理想”,也不像七零后艺术家那样“挣扎于体制内外的选择”,他们有着充足而自由的创作主张。

2022年7月31日,AYE画廊如期开启了两位八零后艺术家于朋和张梦宸的双个展。本次展览主题“双重风景”,是两种不同风景的叠加——无论窗前的风景还是心中的风景,究其根本,是情绪和能指的风景。能指的概念,源自荣格艺术心理学和占星学,是八零后艺术史学者朱剑辰,基于东西方星体的行星原型的象征语义——“星体象征能量原型”所进行的符号学拆解。星体的象征语义,是人类深层心理原型结构的一种投射。(《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朱剑辰着)于朋的风景理性、谨慎而克制,张梦宸的风景感性、坦荡而热烈。两位艺术家的生命能量在空间的洄游动线下日月交辉。

张梦宸

日般绚烂

“艺术家是一种生命状态。”身为艺术家,保持激活态的创作思维尤为关键。艺术家张梦宸坦言,创作可以令她接入一个高维世界,持续创作则能与其建立持续的连接。画布上,她纵情地挥洒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2013年,张梦宸遭遇了一场车祸,经历了长达两周的昏迷。苏醒后,恢复意识的她深感时间是借来的,因此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一些“元素”。她的风景大多是抽象、明亮、豁达的,接近太阳美学的范畴。

太阳美学的核心,是高潮、胜利与日神狂欢之美,本质上是生命力的“共沸”。

《窗前风景》系列即是从张梦宸的灵感日志《生活速写》中截取并演变而得的记忆片段。《窗前风景》系列以柔软的宣纸拼贴“元素”,磨练艺术家坚韧的一面,画面整体色调以大面积宣纸的自然底色为主,红、橙、明黄为辅,拼贴的宣纸呈不规则的近几何形状,宣纸的肌理和宣纸下透出的油彩层次丰富,足见艺术家精雕细琢的巧思和技法。以《暖暖的阳光》为例,这件拼贴的女性意象显然是艺术家的自我观照,周日早晨,一缕斜阳照在身上,慵懒地睁开双眼,伸个懒腰,沏杯红茶或咖啡,迎接新一轮工作的开始。

于朋

月样迷离

赴德学习艺术之前,语言和文学是于朋的专攻,因此他创作时比较关心绘画的叙事性。于朋啃过很多“一手”的西方哲学原着,因此说他和康德、尼采、黑格尔、叔本华、维特根斯坦很熟一点儿也不为过。但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更是引经据典、如数家珍,谈起传统艺术丝毫不含糊,俨然一个“老学究”。他身上有一种看似水火不容的文化冲突,但他利用这种冲突,将现代西方艺术元素和中国传统绘画发展成自己的绘画语言,附上文人的骨,坚韧、隐忍,桀骜不驯,保持独立。

月亮美学的核心,是通过阴影、夜晚、周期性的运动表现“情绪的内观”,包括回忆的过程

从小就和家人分开生活的于朋,童年孤独而灰暗,在学习享受孤独的过程中,他逐渐习惯和夜晚相处,他的日常书写或以长卷为载体描绘神游和梦境,或以稿纸为载体捕捉阅读时闪现的灵光,他的风景更接近月亮美学的范畴。

作品《湖》是月亮美学的常见意象:朦胧的月夜下,平静的湖面抚慰着我们无处安放的焦虑,令我们无畏出离的空旷和寂静,融入这熟悉又陌生的画面,梦回温柔乡。《光线》系列,以四色呈现平静而深邃的湖面,四道纤细而笔直泻下的光柱打破了画面的和谐,眼前浮现出天外来客“降临”的场景,随后又幻作包围黑洞的吸积盘形成的喷流中的伽马射线,甚至是一种虚拟意识的“接入”,或不同介质之间的初次“接触”,昭示着未来福祸参半,一切未卜。
... 展开
现场花絮
查看更多
( 责任编辑:孙卉 )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
推荐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