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恩里科·巴赫的“微物剧场”(节选)
文 / 方志凌
恩里科·巴赫1980年出生于前东德的莱比锡,9岁随父母迁徙到卡尔斯鲁厄。这样的出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马库斯·吕佩尔兹、格哈特·里希特、乔治·巴塞利兹、A·R·彭克等老一辈德国艺术家,以及以尼奥·劳赫为代表的“莱比锡画派”这些中国艺术界耳熟能详的出生于前东德的艺术家群体。但巴赫的作品中却几乎看不到与前东德的联系,他拥有快乐的童年时光,孩提时就迁徙到德国西部,并没有东西差异的深刻体验,当他在卡尔斯鲁厄开始学习艺术的时候,“莱比锡画派”已经非常引人注目,他对此却没什么兴趣,真正让他痴迷的,是绘画在当下的可能性。
巴赫的绘画常常是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一种状态:一方面是各种几何化的线条、形状、色块的精巧组合——他似乎很倾心于机械式的严整与精微:该平行的线条不管长短、多少、看起来都绝对平行,一个色块或一组线条由浅入深的渐变,绝对像高精度印刷般精确;画面的边角关系更常常精巧得令人乍舌——看起来就像是很典型的几何抽象绘画风格;而另一方面,这些由几何线条、形状、色块精心构成的画面,却常常让人联想到一些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的寻常物品:半开的百叶窗、拼合的瓷砖墙、随意叠放的文件、纵横交错的废纸条……不是细致入微地记录这些寻常物品的某个动人的视觉瞬间,而是抽取它们简洁的形状、微妙的视觉肌理、精致的人造色彩、以及繁复多变而又井井有条的工业化秩序……在一种冷淡的戏剧化的光影氛围中,这些往往泛着清冷的金属光泽(或电子屏幕散发出的荧光)的琐细物品被抽离了日常特性,以严肃的几何化的面目,井井有条地演绎着各自独特的视觉魅力。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