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少民的科学简史-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三

8.0

展览时间:

2022-08-27 - 2022-09-27

开幕时间:

2022-08-27

展览城市:

深圳

展览机构:

深圳坪山美术馆

展览地址:

深圳市坪山区汇德路坪山美术馆(新馆)

展览作品

暂无作品

展览介绍
作为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一,沈少民和其他艺术家有着不同的轨迹。他成名于2000年后的亚太当代艺术界,有着独特的人生旅程,50年代出生于中国重工业基地东北,80年代末前往北京,90年代初迁往澳洲。千禧年后归国,重返北京,在大庆创作了“骨头系列”、“抽油机”等代表作品,参加了一系列重要的双年展,成为中国“大型装置”和“新材料”的代表人物。2015年去往广州,3年前定居深圳,和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创建了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

沈少民的作品主题涉及20世纪后半叶的科学巨变,大庆油田的工业跃进,航空航天的飞天梦想,生物自然科学的突变,深圳高新产业的兴起。创作的材料,有动物、骨骼、海盐、树木、标本、图纸、测量工具、大型工业机械、日常家电、生物意识、计算机、机器人、飞行器、人脸识别、虚拟技术等,涉猎艺术、诗歌、历史、纪录片、声音、科学和技术等学科,这些纷杂的词汇,时代的变革,像一部自20世纪初未来主义的百科全书,创作了属于个人所独有的科学简史。

本次展览聚焦于沈少民近几年的创作,围绕艺术、诗歌和科学三个领域展开,既延续了2000年后沈少民在中国艺术界最早对艺术与科学关系的探索,又呈现了他独树一帜的跨学科视野,语法的持续变革,幽默的观念诘问和浪漫主义的诗性语言。

展览的主题,取自80年代风靡一时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编撰的这本长达几十年的巨著,掀起了一场“科学热”,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明之间的丰富关系,也成为科学是不同文明共同创造的具体例证。广泛的人文主义热情、科研精神、哲学思考、艺术启蒙、遍布诗人的岁月,成为这一代人理想的写照。

80年代的精神,终在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分工中结束,各领域开始闭门造车和独自前行。对艺术、诗歌、科学之间的差异性的强调,取代了彼此的校对和启示,学科之间的对立和反思也逐渐消失。让我们试想,如果将“想象力”、“创造力”和“无用”的意义,在艺术、诗歌、科学三个领域中进行单独的思考,它们之间的历史似乎毫无关联,每个学科都以谈论自身的特殊性,作为走向未来的理由。然而,在沈少民的科学简史中,这些不同学科对于“想象力”和“无用”的思考得以链接,彼此含混、校对、辩驳和反思,成为彼此的他者和标尺。

《沈少民的科学简史》亦是一部感知和反思的历史,它以艺术剧场和诗歌短句的方式,将那些分属于不同时代的科学与技术重新审视,构成一部昨日、今日与未来的时空剧场。迷宫的尽头,AI算法模拟了观众自己与自己的告别,镜像和现实有着一样的真实与虚拟。两把一样的巨型卷尺,丈量着彼此的长度,像是个体注定的旅途,审视、怀疑,而又充满坚定的信念,周而复始。当用圆珠笔画圆珠笔,用铅笔画铅笔,用很多个自己画自己,再次揭示了自我的矛盾性。两组空调,也有相似的情境,人为的控制自然,在不同空间中却带来了两种极端的天气和性格。制冷与散热的相互抵消,最终让一切变的徒劳。在展览的尾声,退役的机器人,见证了科技革命的兴起,也注定成为变革的代价,像是时代巨变中被遗忘的人和物,“无聊”而又“无用”的动作,成为科学与创造的挽歌。

“诗歌”和“艺术”成为沈少民切入科学简史的支点和目光,他将科学和技术的故事拟人化,用艺术和诗歌的“无用”审视着科技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诗歌和艺术中的虚无感和怀疑主义,调侃坚信科技进步的乐观主义。同样,他以科学猜想中抽象的想象力,以科学史的发明实验中那些弯路、错误、光怪陆离的失败实验,反视艺术中所谓的创造力和实验性。沈少民以其一贯的观念互博和辩证,重申“无用”、“想象”和“可能性”作为一种浪漫的雄心,一份奇想而又无与伦比的柔情,对于人的精神含义。

沈少民的科学简史亦是关于理想的讨论,人类明日的许诺,意义的“徒劳”与“消耗”的反思。最终,在艺术的想象中,这部个人的科学简史,这场积极的徒劳,有了一个浪漫、抒情、无用的诗人肖像,让未来不在“实用”中死去。

策展人:崔灿灿

2022年7月30日

坪山美术馆|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总序

历史的进入与深耕

深圳当代艺术的发展最早可以溯源至85新潮时期,当时深圳作为一个新兴的、充满想象张力的城市,催生和兴起了一些零星的艺术行动和个体实践,但其时,深圳的使命还是在于经济和政治领域的试验与奇迹创造,文化艺术的发展处于“萌而未发”的状态。

直至1997年,深圳同一年建设和开放了何香凝美术馆和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的当代艺术由此呈现出了日渐明朗的学术定位和版块性的崛起和活力。而2005年,由黄专先生参与发起的OCAT在深圳正式成立,标志着深圳当代艺术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圳立场和独立工作,助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梳理和价值建构。深圳的当代艺术在这个阶段,也经历了空降式和事件型艺术的兴奋期,涌现出了数目惊人的双年展。客观而言,这一系列实践松动和培育了深圳当代艺术的土壤,也推动和塑造了今天的深圳当代艺术发展的基本面貌。

坪山美术馆的成立,便是在此背景下的应时而生和顺势而为。在过去两年多的工作中,我们始终强调以历史的眼光、当代的支点和审慎的判断来介入当代艺术的现场和地方艺术的建设,此次推出的深圳艺术家个案系列,也是基于深圳当代艺术的现实情境和发展阶段,期望以激发、助力和沉淀的行动推动深圳当代艺术的主体建构。我们希望通过个案的梳理来呈现深圳当代艺术的结构与肌理,肌理越饱满,城市也会更有精神的厚度和潜能。

深圳当代艺术呈现出个体迁徙、频繁流动的状态,我们对“深圳当代艺术家”的界定也因应这种特质。他们中既有深耕二三十年的艺术家梁铨、周力,也有在深圳开启其艺术的重要岁月后又北上的蒋志,还有新生代的80后艺术家李燎;既有近几年离开学院迁徙到深圳的薛峰,也有处于候鸟状态、将深圳作为“落脚城市”的沈少民。我们都将他们纳入到深圳当代艺术家的范畴进行考察、梳理和展览呈现。我们当然深知其判断本身一方面会推动地方艺术生态的基础建设,同时也意味着这个工作会充满挑战和艰辛。但我们坚信,发展到今天的深圳当代艺术,亟需对自己过去短暂而丰富的历史进行回顾、梳理和审视,并对此时此地的现场形成观察和判断。深圳当代艺术要继续靠前走,就需要有一些自我的审视和冒险。

记得已故的深圳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者、艺术评论家黄专说过一句话:“不是什么时代都能进入历史,只有那些真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价值的时代才能进入历史;不是任何人都能进入历史,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能进入历史。” 坪山美术馆就是在寻找那些“改变”和“创造”,并将其编织到当代艺术的深圳叙事之中,我们希望以此为深圳、为中国南方当代艺术生态搭建出一些牢固和有时间重量感的“基础设施”。

坪山美术馆馆长 刘晓都

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读本策划 钟刚
... 展开
艺术家
策展人
崔灿灿
主办单位
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承办单位
坪山美术馆
展览备注
出品人:刘晓都

地点:坪山美术馆1-5层

项目执行:坪山美术馆团队

视觉设计:黄扬设计工作室

技术支持: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

支持机构: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前海盛世文化控股(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声光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展开
艺术家
( 责任编辑:孙卉 )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