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TCCA年度项目“海洋学(Thinking Through Ocean)”将基于海洋媒介研究和现地考察,将整个过程模拟为一艘顾盼东南沿海的船舶,以及一条含混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针路航线”。
针路,既是航线,也称为针经、针谱和针策。船舶进港、开洋、避礁、避浅,皆以针定;历代的航海家、客商和旅人行在海上,从此到彼无数转向,皆由罗盘指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舟师、制图者将这些曲折的航向进行标记连结成线,绘于图上,并基此特殊的制图方式,发明了一套驾船入海的语用体系——“平”即并靠;“取”即经过;“见”即望见;“收”即到达。
约翰·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在《奇云:媒介即存有》(The Marvelous Clouds: Toward a Philosophy of Elemental Media)中专门探讨了作为元素媒介隐喻的船及其航海技术对海洋媒介的揭示,并以此提出了一种海洋的媒介学:自然环境即媒介。环境媒介(environment media)是近年来在媒介研究、文化研究和科学史等领域讨论颇多的跨学科话题,“自然”和“环境”在此语境下不再是客观范畴,而是复杂的话语和物质实体;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海洋是所有媒介的媒介,地球上的生命都源于它——海洋如同一个容器(vessels),既容纳着丰富的生命现象,也拥有着独立、伴生和寄生的多样生命形态。
“海洋学(Thinking Through Ocean)”将联合“方志小说”,同时作为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缓存在/Being Theoria》田野项目的合作项目,邀请“记述电影小组”展开现地的影像-研究,同时联动在地艺术家、写作者、研究员、教师、学院、艺术机构、海洋实验室、青年社群共同参与,从厦门启航,在漳州、泉州、潮汕等沿海港口游弋,并顺风相送,一路向南,延伸至澳门、东南亚等区域。整个过程包含策展、驻留、行走、影像创作等不同形式,并同步举办讲座、论坛、出版等公教活动。
项目从2022年7月正式启动,通过一系列驻留和在地行走,同期拍摄一部研究地方与海丝的影像(8月至9月);最终在10月呈现为一个具有综合性的展览、展映。
本次项目将分为三个版块,分别为:
驻留在地 FANGZHI方织:地方、海丝与现地行走
展览项目 月亮的倒影是海的脊骨
影像计划 记述电影:丝物流行与水纹地方
2008年12月5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11号决议,决定自2009年起,每年的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
2012年,挪威海事展、奥斯陆海运等国际机构首次联合发布《The Leading Maritime Capitals of the World》。北京大学高级研究员张春宇研究团队意译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上海、深圳、厦门、天津、等9城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21年1月,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实施计划》(简称“海洋十年”)。“海洋十年”是一项联合国全系统倡议,以“推动形成变革性的海洋科学解决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将人类和海洋联结起来”为使命,提出七大预期目标:一个清洁的海洋、一个健康且有恢复力的海洋、一个物产丰盈的海洋、一个可预测的海洋、一个安全的海洋、一个可获取的海洋和一个富于启迪并具有吸引力的海洋。
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馆长陈丹妮女士也对此次项目寄予了厚望,“自第一场海洋展览《四海志》与第二场海洋主题儿童展览《寻海记》以来,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围绕着‘海洋文化’开展了许多艺术与学术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海洋文化对外输出,构建具有开放性、公共性的国际艺术交流平台,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打造文化强国’助力;同时致力促成人群、社区与城市之间共生共栖的联合,去陶冶人、关心人,致力为厦门市提供多元的艺术展览、文化活动与公共教育活动,成为综合性的艺术文化生活场域而不断努力。”
01 驻留在地——FANGZHI方织:地方、海丝与现地行走
时间:2022年8月、9月(厦漳泉);
2022年8月(澳门)
策划人:杨剑雄
馆方负责人:李必豪
“连线计划”负责人:查蕊
顾问:刘畑、芬雷
FANGZHI方织是2022年“方志小说”联合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田野项目发起的一个系列“驻地—社群”项目,以“织”为法,通过行走、驻留、研究,参与到地方自组织实践与社会网络的协作之中。
由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发起,FANGZHI方织将于今年8月至10月,在厦门及其周边区域展开系列考察,以海洋学和海丝腹地作为线索,在厦漳泉等地展开一系列行走、创作和研究。而本次项目所讨论的议题将延续自2022年年初开始的丹东-环渤海考察(由十点睡觉艺术中心支持),以及5月至6月的杭嘉湖-丝绸水系考察(由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田野项目支持)、8月大湾区-澳门(由镜海空间支持)的脉络,在厦漳泉各城市行走期间,邀请具有一定研究方向、熟悉本地的“航行嘉宾”参与其中,并联合各在地机构、社群与艺术空间,举办交流活动。
项目邀请厦门在地艺术机构实践者杨剑雄作为策划人,并特邀策展人查蕊共同发起“连线计划”,将项目议题延伸至位于大湾区的澳门。本次系列行走、交流及驻留的创作及研究成果将在2022年10月,于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海洋学Thinking Through Ocean”在地板块中呈现。
02 版块—— 月亮的倒影是海的脊骨
时间:2022年10月
地点: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项目策展人:邱鼎
执行团队:TCCA展览团队
“月亮的倒影是海的脊骨”展览尝试提出一种基于海洋的崭新感知谱系:寻着神话学指月的复杂想象、天文学永恒的圆周运动、文学和史诗对海洋的不同色彩描摹,以及因月相变幻计算而得的时间节日。或许我们可以暂时抛开那些宏大的关于海洋文化史、交流史和地缘关系所构建的现代话语,而去往一种更为直接和感性、更加切身的经验认识——如同苏轼《潮中观月》的词话之于中国人的思与时间观。全球沿海的不同地方和社群都有着各自的地方性知识(某种前知识状况),它来源于月亮及引力所形成的海洋潮汐,一种去还与波动。
本次展览计划邀请十余位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将通过含绘画、装置、影像、行为和摄影等多种媒介形式的作品,从不同面向反映着他们对海洋的感性认识。
03 影像计划——记述电影:丝物流行与水纹地方
时间:2022年8月至11月
项目策展人:印雪
拍摄团队:记述电影小组
“海者,闽人之田也。”
以影像探索事件之于社会、历史、地方、文化、情感等不同维度的勾连,以海丝为引线,考察闽南及周边区域环境和媒介关系,勾绘海上丝绸之路的媒介地理网络。
本次影像计划尝试捕捉某种“媒介地理的流通”,以点带面地触及地方技术的协作网络,考察“流空间”与“物体系”。
流空间 由港口、海关/市舶司,逆流而上,勾连起桑田、河流、木材场、档桥/市场、绸庄、纱厂、船厂等各种经济生产因素和空间布局。
物体系 一切社会组织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是关乎技能生产的,并且包含着一种媒介技术的流通体系,蚕种、桑田、茧站、织机、染坊、庙会、帮派/商会、堆栈/行会、造船、航海/针经。 ... 展开
展览备注
项目发起: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项目策划:TCCA策划团队、轴艺术项目
合作策展人:邱鼎、杨剑雄、查蕊、印雪、李必豪
出品人:陈丹妮
项目执行:吴靖、唐文、黄维、叶舒衡
品牌宣传:方思梦
平面设计:石祥甫
特别合作:方志小说、镜海空间、后天计划
特别支持: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田野项目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