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牌”昆瑟·乌克个展

8.0

展览时间:

2022-11-15 - 2022-12-23

展览城市:

纽约

展览机构:

厉蔚阁(纽约)

展览地址:

LGDR 3 East 89th Street New York NY 10128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11月15日起,厉蔚阁将于纽约空间呈献展览「盾牌」(Shields),展示昆瑟·乌克(Günther Uecker)七十余载围绕钉子、颜料与石墨的创作实践——它们既是充满表现力的符号材料,亦是揭示艺术家创作过程的工具。展览包括乌克最新系列「盾牌」(Shields,2022年作)的全部九幅绘画;与之相关的一组全新纸上作品;以及一件1967年创作,重磅且罕见的雕塑。乌克曾于今年早些时候写道,他的作品“始于语言终处;基于对世界与暴力的思考”。展览「盾牌」为画廊位于纽约麦迪逊大道909号空间的最后一场展览,展期直至12月23日。2023年初,厉蔚阁将于纽约东第19街64号揭幕画廊的纽约旗舰空间。

展厅二层空间聚焦于乌克最新的钉画浮雕系列「盾牌」,展览标题亦取自此系列。这批作品由大胆的石墨标记、一圈圈的白色颜料与一簇簇的钉子组成,它们是艺术家最具张力、又最为克制的作品,依托于当代的语言表达,进一步拓展了乌克的形式实验。「盾牌」系列诞生于持续的疫情隔离状态中,独处于工作室内的乌克逐步在不同的构图上创作——这是一个开放而治愈的过程,为其寻求内省与慰藉。而画作中有限度使用的颜料,附着于画布与钉子之上,呈现出裸露、粗糙而直接的画板,仿佛将艺术家自身的脆弱展露无疑。

乌克的创作直接围绕社会与环境危机展开了沉思,记载下痛苦与伤痛的情感印记,也展露出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他敲击钉子的动作可以追溯至二战最后几年的青少年时期——为保护家宅不受苏联士兵的侵入,他将窗户钉上木板。在发展这组钉画时,艺术家也看到了盾牌的双重性:盔甲既是保护,也是自我的表现,它携带着个人的象征或家族的徽章。

由42件纸上绘画所组成的作品《拭子》(Swabs,2022年作)连接着画廊的两层空间。这组画作与乌克的「盾牌」系列创作于同年,轻盈的石墨螺旋图案由竖直的笔触截断,而颜料的暗流在其间隐约可见。作品标题引用了快速收集DNA信息、解析个人重要元素的检测过程。在此,每一处痕迹都可视作、也表达了乌克敲击过程的元素,它们将身体的活动转化在绘画表面。钉画的深度呈现出光与影的编舞,而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通过清澈与浑浊质地之间、深度较浅的交错,实现了同样动人的视觉效果。《拭子》的紧凑与丰富,正凸显了乌克让作品超越物质性存在的卓越能力。

同样在展厅一楼,由两部分组成的雕塑《立方立方》(Kubuskubus,1967年作)邀请观者进入一场关于物质与观念的精辟对话。在其中一部分中,一块体积可观的金属立方体被置于另一块立方体的上方,而上方的立方体由密密麻麻钉满的钉子表面而支撑悬空。作品的另二部分则同样是两个叠放的立方体,上方的立方体则布满了数千根钉子,它们深深嵌入铅质的立方表面。尽管体积相同,两个部分却展示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乌克曾解释道,“当我运用钉子时,我意在建立一个有序的关系样式,由此在动态中引起震动,以扰乱和刺激其间的几何秩序。我看重的是变化,它能向我们揭示运动之美。”

某种意义上,《立方立方》引用了卡济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非具象的绘画《黑方块》(Black Square,1913年作)。借助这件雕塑,乌克将马列维奇的方块转译为四个立方体元素 ,每个方块都代表了某种与光线、表面或重力的独特关系。方块纵向排列,乌克借此指涉了人类的身体维度,与观众开启一场对话。

整体来看,《立方立方》引导观众去关注空间——既是围绕观众、作品与画廊的空间,也包括雕塑表面钉子之间的缝隙、雕塑两部件之间的通道——启发对物件与语境关系的现象学思考。《立方立方》、《拭子》与「盾牌」系列,均指向了空间中的物质动力,乌克也鼓励观众通过他的艺术、去体验观念与感知的全新层面,为我们带来超越与希冀的时刻。

昆瑟·乌克于1930年出生于德国文多夫(Wendorf),他在1949至1953年期间于柏林设计艺术大学修读绘画,其后从东德前往西德,于1955至1958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进修。在1950年代,乌克对冥想和净化仪式兴趣浓厚,并醉心研究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哲学。他最终创立了自己的一套仪轨,包括重复敲打钉子,并将该实践化为其作品的核心层面。

乌克将密集排列的一组组钉子敲入木板和现成物件,以此创作的浮雕作品跨越绘画和雕塑的界限,开启全新的视觉探索领域,其中表面、光与影形成的复杂图案无可预计。这些作品拥有多层含义,与乌克的过往经历产生共鸣,包括二战尾声时,童年的他曾用钉子钉住木板条以加固自家窗户。他还运用单色颜料、灰、沙、石、玻璃、绳、布、柱子、树干等基础媒材,创作出拥有秩序与混乱、创造与毁灭并存的诗意精神的艺术作品。乌克于1961年宣布,「我的作品是一种空间现实,一个光区。我用机械手段来克服主观姿态,来客观化,创造一种自由的情境。」乌克现工作并生活于杜塞尔多夫。

1957年,他首次与「零派」 (Zero Group) 创始人汉兹?麦克 (Heinz Mack) 和奥托?皮纳 (Otto Piene) 一同展出,并于1961年正式加入这一团体。他们提倡新的艺术形式「零度」,以消除在战争中支配人类的毁灭动力,而当时流行的非定形艺术正是表现这种暴力。这项艺术运动的重点是探究光和技术,试图超越画布的传统平面局限,这些理念均为乌克的探索对象。作为「零派」艺术团体的中心人物,昆瑟·乌克六十余载以来,以充满动感的钉子排布拓展着他的浮雕创作。在1966年「零派」解散后,乌克作品中的表演性质逐渐增强,囊括人体、观念和大地艺术等面向,并开始为歌剧设计舞台。他的公共作品包括1978年为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创作的多联墙上浮雕《从黑暗到光明》 (From Darkness to Light) ;2000年为重建后的柏林德国国会大厦的《国会大厦的反思祈祷室》(Reflection and Prayer Room for the Reichstag)。2020年,他开启了「电弧」(Lichtbogen)系列——一组由明艳的蓝白弧线组成的极简主义绘画。

乌克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举办个展。举办过艺术家回顾展的机构包括莫斯科中央艺术馆(1988)、慕尼黑美术馆(1993)等。他亦参加了卡塞尔文献展(1964,1968,1977)与威尼斯双年展(1970)。

乌克的作品亦被纳入多家公共机构馆藏,包括芝加哥艺术学院;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明尼阿波利斯州沃克艺术中心;柏林汉堡车站美术馆;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及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他亦曾获多项殊荣,包括德国科学与艺术功勋勋章(2000)及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国家奖(2015)。
... 展开
( 责任编辑:孙卉 )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