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珍:无处不在

8.0

展览时间:

2022-11-25 - 2023-01-05

展览城市:

香港

展览机构:

佩斯画廊 Pace Gallery

展览地址: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H Queen’s 12层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佩斯画廊将於香港空间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尹秀珍举办她的最新个展「尹秀珍:无处不在」。 尹秀珍曾於2020年在CHAT六厂举办了她在香港的首次大型美术馆展览「尹秀珍:补天」,并出版同名艺术家专辑。此次时隔两年回到香港,艺术家将带来她的全新作品系列「沧浪志」,以及在过去十年间创作的多组作品系列。 这些作品展现出了尹秀珍对於变化性材料的持续关注,其中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在香港亮相。展览将于11月25日向公众开放,并持续展出至明年1月5日。

尹秀珍对现实的关注一直围绕着细微而具体的人类生存境遇展开,以其感性且敏锐的创作直觉将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整体氛围下的个体感受予以视觉化的呈现。自1995年尹的成名作《衣箱》(又名《我的衣服》)以来,诸如水泥、黄油等物质状态可变的材料始终在她的创作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这些材料在变化的过程中兼具可控性与随机性,藉助材料自身的特质激发着艺术创作的实践与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艺术家近年来对於陶瓷的浓厚兴趣——相对於此前需要在一段时间中缓慢变化的材料而言,瓷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则是异常激烈的。在几千度的高温下,原本柔软的、不起眼的瓷泥会变得像橘红色的果冻般晶莹剔透,随後又冷却为冰冷、光滑的坚硬之物。 「瓷」最终将完成自身的蜕变,这一不可见却又十分剧烈的能量转换过程既是物理层面的,也是极具象徵意味的,这其中的生命张力与表达潜力令尹秀珍深深着迷,并很快就将其作为了当下创作的核心材料。

此次展出的全新作品系列「沧浪志」再次选取了瓷为主要材料,并将艺术家与瓷土的关系推进到更具身体性的层面上。通过手部或强力或轻柔的推挤,艺术家在厚重的瓷板表面留下肉身一样的褶皱与波纹。作品的名称提示了它与中国古代文人「借景寄思」的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视觉层面,当瓷泥卷起层层的「浪头」,又令人想起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笔下象徵着生命潮汐与内心呼唤的意象;它们既是被叙述的,也是自在的、生成的。艺术家标志性的衣物碎片在浪间的缝隙中钻出,这些被一个个具体的人穿着过的衣物在更加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发生变化,将衣物主人的生命经历忠实记录在纤维表面,与瓷互为参照,引领观者进入对生命境况的沉思中。

此次展出的另一作品系列「涟漪」曾於2020年在济南双年展上首次亮相。 艺术家将诸如水果、盆景等正在生长变化中的物品放入到艺术装置之中,使作品时刻处在一种临时状态。这些有时限性的材料早在90年代起便时常在尹秀珍的艺术装置中出现,令作品在展出期间逐渐变化。 而此次新作与此前材料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的是,它着重强调了人(这不仅指作品的拥有者,也是它的观看者们)在面对一件变化之物时的体验与感受。正如作品名称「涟漪」所指出的:在水面上荡起的每一个环状水波纹均记录着一次相遇的发生,却同时也掩盖住了水面之下的更多叙述。在这里,通过一种临时性的依赖关系,艺术家希望在作品与人之间建立某种具有延续性的、更为有机的关系。

尹秀珍在过去的两三年间将更为宏观的思考维度加入到其对於生命的持续关照中,并希望藉助艺术的精神之力去探知更多未知的事物,将短暂而无常的、具体的人类个体带入更为广阔的世界中。2012年,尹秀珍曾以「无处着陆」为自己的个展命名,指向艺术家彼时的生存与创作状态,也为那个飞速发展却焦虑、迷茫的时代作下注脚。10年後,她的最新个展「无处不在」则试图呈现某种更具韧性的生命形态——正如她所选择的材料中所蕴含的不断变化的、生成着的能量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以抵御当下人类所面临的更为隐蔽而广泛的暴力与困境。

尹秀珍(生於1963年,北京,中国)曾於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多次举办个展,并受邀参加世界范围内的多项大型展事。她的主要个展包括2012年於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举办的个展「尹秀珍」,2010年於佩斯北京举办的「第二张皮」,并於同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项目92:尹秀珍」,展出其大型装置作品《集体潜意识》。尹秀珍参加的主要群展包括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2012年第一届基辅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2011年横滨三年展,2008年上海双年展,2004年悉尼双年展,2004年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以及1998年由亚洲协会及旧金山现代美术馆主办的「蜕变突破——华人新艺术」展等。艺术家曾获得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以及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青年艺术家奖(UNESCO/ASCHBERG award)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她的作品也曾在《纽约时报》(2006年)及《美国艺术》(2003年)上受到高度认可。
... 展开
艺术家
艺术家
( 责任编辑:孙卉 )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