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1955年,两位青年学子走进中央美术学院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开启难忘的求学时光。青青子衿,同窗携行。从风华正茂到双鬓染霜,两位学子沉潜探索,以精深的思想、精湛的技艺和精彩的作品推动了新中国油画的蓬勃发展。
他们,就是靳尚谊先生和武德祖先生。
靳尚谊先生是对新中国油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画家。1957年马训班学习结束后,年轻的他就敏锐意识到,中国油画发展最迫切的挑战,是要解决结构、造型、色彩等基本问题。鉴于此,他精研油画本体语言,探索造型规律,围绕“解决油画基本问题”和“油画民族化”两大课题,既回溯西方古典油画传统,又濡染民族艺术文脉,终酝酿出典雅、蕴蓄、精到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油画的新面貌。多年来,靳尚谊先生一直关注材质语言的纯粹性,关注视觉的唯美性表达,近年新作更强调边线的功能,将油画造型的体积感、厚重感和中国画的平面性、灵动性巧妙交融,弥散出浓郁的东方审美意趣。
武德祖先生深受现实主义艺术观熏陶。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还是火热的新中国建设时期,他皆秉持文艺为大众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专注描绘黄土高原民众形象,被称为乡土画家,成为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他深谙陕北高原人民的地域特性、文化特性,其笔下的陕北人物,摆脱了大众认知中刻板的“土味”印象,真实、淳朴、鲜活。晚年的武德祖先生,运笔用色愈加奔放,画面呈现显著的表现性意味,理性和感性在笔下达到了自由的和谐——明与暗、冷与暖、写与绘交织,极富节奏与韵律。
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靳尚谊先生和武德祖先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主体意识,以学术深度、品质高度对语古今中外,用大爱之心、大美之艺回应时代,垂范后世。
三秦大地,底蕴深厚,风物独特,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今天的秦川山河,气象更新;延安文艺,放歌人民。靳尚谊先生和武德祖先生都是延安文艺思想的践行者,他们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关注社会,并将热情和真挚汇注笔端。其所绘人物,呈现的是对善良、美好品格的推崇;其所绘风景,蕴含了对家乡,对土地的无限热爱。清人沈宗骞有云:“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靳尚谊先生和武德祖先生的艺术起于手而源于心,皆臻大德之境。
2023年,***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中提出:“要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而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都离不开艺术家和家属的信任及支持,离不开他们的无私奉献。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中国美术馆策划了“典藏活化”“收藏与捐赠”“弘扬中国精神”等多项系列展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可爱可敬的人民形象、热情自信的人民情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捐赠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彰显。
今天,中国美术馆将馆藏靳尚谊先生、武德祖先生的作品送到西安,使之相聚在这片三秦厚土,正是以实际行动不负捐赠者重托,也是让更多好作品走出库房,让更多的人民所欣赏、所认同、所拥有。
再次向两位德艺双馨的先生致敬!
中国美术馆 ... 展开
展览备注
靳尚谊,1934年12月生于河南焦作,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7年结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并留校任教。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顾问。
武德祖(1923—1991),生于陕西西安,别名苏坚。1939年,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1年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7年起,先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北画报社、北京人民画报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工作。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1958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历任油画系主任、教授及研究生导师。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