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前言
踏入艺术家曾健勇个展“折子戏 | One-act plays”的空间,仿佛瞬间被卷入了一出出延绵不绝的剧目之中。此次展览的中英标题并非互为翻译,而是共同组合为双标题,其英文名“One-act plays”(独幕剧)从西方戏剧史的维度上和中国的“折子戏”形成跨文化的对峙。曾健勇将其独立的绘画和雕塑不断重组,置于“折子戏”与“独幕剧”的双重影射之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剧场化了的艺术空间。
“折子戏”与“独幕剧”这两个看似不同的概念,实则有着跨文化的相似性,并在差异中相互呼应。顾名思义,折子戏是针对本戏而言的,是其中的一折或一出。具体来说,折子戏是截取全本戏中的某一个戏剧元素相对完整、精彩的故事情节,作为一次演出的剧目。这些折子戏虽然无法完整地交代前因后果,但往往能迅速展开冲突,并达到高潮,从而紧紧抓住观众。
现代意义上的独幕剧,是伴随着19世纪末西方戏剧史上名噪一时的“小剧场运动”而诞生的一种戏剧体裁。它更像是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全剧情节在一幕内完成。在独幕剧中,一般人物较少,情节单纯,结构紧凑,也要求戏剧冲突迅速展开,形成高潮,戛然而止。它一般致力于从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故事。由于折子戏和独幕剧在结构上的相似性,所以使得其二者在表达方式和艺术效果上产生了跨文化的共鸣。
标题中“折子戏”和“独幕剧”的并列是一种关于融合的隐喻,也辩证地包含了差异。在曾健勇的艺术中,他巧妙地将东、西方各异的艺术表现和叙述方式综合在一起,同时又在相似性中隐藏着文化渊源上的排异性。他的水墨风景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就如同是折子戏中松散且连续的一幕幕剧,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蒙太奇地隐在背景之中。它完全不同于独幕剧中焦点透视的单向时空。
在作为前景的纸质雕塑中,艺术家既吸收了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的圣象造型,它们又仿佛是从宋画中走出来的旅人,或者在明艳的色彩上又取法童话插图。三种或更多不同的“传统”被巧妙地融合在同一个雕塑形象之中,让人无法辨别。而这些雕塑又被和来自多重时空的背景随机地组织起来,在我们观众的脑海中召唤出无数有名或无名的故事、传说、神话和戏剧。
人类是一种痴迷于故事的动物,艺术是对于世间一切故事的形象化,而一个个被塑造的人物、一场场被描绘的背景都最后汇集,生产出无数个相似而又互异的戏剧。在“折子戏”与“独幕剧”隐喻的交织中,我们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艺术家创作的单个形象和单幅风景看到其背后跨文化的多重性,从而借机回到自我,在昏暗的记忆沼泽中再次体验那一出出所知道和所经历的…… ... 展开
展览备注
策展人 | 姜俊
姜俊出生于1982年,是一名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曾毕业于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后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学位。他专注于公共艺术研究,以及当代艺术和城市治理的跨界融合研究。姜俊是“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2022-2023)、“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策展人之一、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美美与共:集”策展人之一。
艺术家 | 曾健勇
曾健勇,1971年出生于广东澄海,毕业于华侨大学中国画专业和中央美术学院版画助教进修班。他专注于水墨创作,以及探索水墨在空间展开的可能性,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纽约、东京、中国香港、中国台北等各地举办个展。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