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在《和尚》主题 中,此次展出的作品分为两个部份: 1.《和尚》新水墨,及 2.《和尚》雕塑。《和尚》的人间群相,那人间行脚的姿影,自然让我们想到朱铭常说的「艺术即修行」。对朱铭而言,修行属于人间,如同他提示的 : 「这修行不是宗教道场里的高妙玄理,而是平常生活中日日的体悟与实践。他【朱铭】从来就相信,艺术即修来的,而不是学来的」 ( 《 刻画人间 》 ,第 266 页 ) ,所以在艺术劳动中体会善心,在艺术工作中体会无我,在艺术创作中道法自然,这样的人间行动就是「艺术即修行」。关于「艺术即修行」,朱铭说:「一般人听到『修』,以为是像苦行僧那样,其实不是,而是很平常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尚》侃侃如也的说法,体现着朱铭「艺术即修行」的观念,不仅呼应台湾佛教界提倡的「人间佛教」,其实也深深蕴涵着禅的意境。
首先,我们直接来看看朱铭的《和尚》雕塑。在朱铭所雕塑的《和尚》人间系列中,一位具有庄严风度的法师演说佛法,另一年纪相似的和尚在旁流露赞许的神情,而其它几位小沙弥则是聚精会神的合十听法。宋代廓庵禅师《十牛图颂》的前七图是寻牛、见牛、骑牛和忘牛的过程,后三图是表现悟境,最后一图是「入廛垂手」,画的是一位和尚扛着布袋,在十字街头向小孩子指引迷津,看来,「入廛垂手」这图的场景之中的走入人间的和尚和小孩,颇像朱铭所雕塑的《和尚》人间系列的主题。朱铭的「人间系列」的作品并没有特定的标题,而是情境抽象、人间百态的印象切面,是人间情境的自由演绎,所以, 《 和尚 》表现的和尚和 小沙弥的说法闻法, 或许正是表现着 喜欢小孩子的朱铭,和小孩交谈的时候,双方内心的高兴心情。也可能是常常流露小孩子的天真之情的朱铭,以他的艺术直观,倾听着大自然这位亘古常存的老法师说法,从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时候,油然生起的无限的虔敬。
其次,进一步深思的是:最能表达「修行的艺术观」的传统文本是禅宗<十牛图>,巧合的是,<十牛图>从寻牛、见牛、骑牛和忘牛到「入廛垂手」的过程,在图象上,也符合朱铭早期乡土时期的寻牛、见牛、骑牛的艺术追寻,经由创造 《太极》,最终 塑造 《人间》的过程。你看看,朱铭以「牛」 ( 此外还有鸡、孔子、关公等等 ) 等乡土 题材的雕刻不就是 <十牛图>第一图到第七图的寻牛、见牛、骑牛和忘牛 ,朱铭的《太极》不就像极了<十牛图>第八图的「人牛俱忘」的 「一圆相」, 《人间》的花花绿绿的世界不就是第九图的「水流花开」,甚至可以说是第十图的「入廛垂手」吗 。这里所说的二者的「符合」,还不只是这里所描述的图象外表形式的符合,而是此中的朱铭的艺术观也符合 <十牛图>所透显的精神内涵。简言之, 「牛」是艺术家追求土泥之中的本真的自我,朱铭在乡土中的艺术追寻,就是 <十牛图>第一图到第七图的寻牛、见牛、骑牛和忘牛。 《太极》是艺术家体悟到无我的本来真实。乡土雕刻和《太极》两大系列是求艺术的「真」,而《人间》则是艺术家以第三眼静观人间的各个生动活泼的切面,是第九图的「水流花开」,甚至于可以是第十图的「入廛垂手」,这是求艺术的「美」和「善」。所以,<十牛图>前七图是对于 「真」 的开悟前的追求,<十牛图>的后面三个图,是分别呈现禅悟之后的悟境的「真」、「美」和「善」,这些追求也表现在朱铭三个阶段的作品之中,呼应着他艺术创作的内在逻辑, 此中的深 义与境界值得我们来探索 。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