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会堂曾经是城中话题。旧香港大会堂于1869年建成,一直运作至1933年才拆卸。当旧大会堂的华丽文艺复兴式建筑,被简洁的几何线条建筑群取代时,新大会堂不单唤起大众对其建筑设计的好奇、提高了建筑专业在香港社会的声望;新大会堂亦担当着普及香港艺术活动、推广东西文化和拓展社区活动空间的责任。
香港第一间大会堂于1867年由蒥民集资兴建,及至1869年11月2日由当时访港的爱丁堡公爵艾尔弗雷德王子主持揭幕仪式。这座两层高的欧洲传统柱廊及拱门式建筑物,巍峨古典,内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及集会厅,是本港外籍人士及上流社会的文化中心。1933年,大会堂的一部分因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兴建新总行而拆卸,其余部分亦于1947年全部拆去,原址稍后兴建了中国银行大厦。
战后重建期间,很多人深感复兴文化的需要,再建另一幢大会堂的意念遂应运而生。1950年,即旧大会堂拆卸后三年,一个委员会宣告诞生,专责研究兴建新的文化场地。
新大会堂由英国建筑师罗纳德.菲利普及艾伦.菲奇于1956年设计,自50年代后期开始动工兴建,选址于中环爱丁堡广场的临海填海地上,占地一万一千平方米,由两座独立的建筑物(低座及高座)及一个纪念花园组成。当时的港督柏立基爵士在1960年2月25日主持了新大会堂的奠基仪式,并于1962年3月2日为耗资二千万港元的香港大会堂揭幕。
今天香港大会堂简洁庄重、朴实无华的风姿早已深入民心,然而在50年代,这突破了传统维多利亚式建筑的设计意念,可说非常大胆创新。其简洁的外观,多功能的用途和精巧的材料运用相互协调配合,完全表现出功能主义的洁净线条。经典的包浩斯风格影响往后的香港建筑艺术,更令这香港第一座多用途文娱中心成为60年代香港建筑代表作。
香港大会堂不仅让观众有机会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表演,在培育本地文化艺术人才方面也贡献良多。曾在此献技的本地和海外优秀艺团多不胜数,节目丰富多彩,满足了市民多元化的需求。
香港大会堂被誉为本地最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见证了不少文化大事的发生,也是本港文化发展的写照。多个标志文化发展新里程的活动,例如早期的香港节、1973年的香港艺术节、1976年的亚洲艺术节、1977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以至1982年的国际综艺合家欢等均在大会堂隆重揭幕,足以证明大会堂在国际艺术领域享有重要地位。大会堂在推动文化交流方面成绩骄人,实在值得港人引以为傲。
香港大会堂亦是举行重要仪式和庆典的理想场地,曾有多任港督在大会堂宣誓就职,不少世界知名人士亦曾莅临参观各项设施。大会堂无疑是香港一个具代表性的象征,是香港的历史见证。
大会堂高座也是香港首间公共图书馆和美术馆的馆址。大会堂公共图书馆于一九六二年三月五日正式启用,是香港首间公共图书馆,四十多年来馆藏与日俱增,由启用时的二万项增加至二零零八年年初的五十多万项。为满足市民对资讯的需要,大会堂公共图书馆又不断拓展借阅和参考服务,并先后设立工商业图书馆、创造力及创新资源中心和基本法图书馆等三间专题图书馆。
随着香港大会堂落成启用,现代的香港博物馆事业亦宣告诞生。一所全新规划的博物馆设于大会堂高座的十及十一楼,称为「大会堂美术馆」,其后于1969年改名为「香港美术博物馆」。
除让广大市民有机会欣赏到各种历史文物珍品,美术博物馆在推广本地艺术创作方面,亦作了不少的尝试,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互相砥砺和交流的机会。经过多年的征集和购藏,美术博物馆在历史绘画、中国书画文物、香港早期货币、邮票、历史图片、香港艺术家作品及邻近地区民俗工艺品方面,都建立了具代表性的馆藏。
随着藏品日渐增加,展览活动亦越见频繁,为了服务的进一步扩展,美术博物馆于1975年正式分家成香港博物馆(后改称香港历史博物馆)及香港艺术馆,两者分别于1975年及1991年迁离大会堂。
数十年来,虽然有不少文娱中心相继落成,但香港大会堂仍然是备受欢迎的演艺节目演出场地。就如一具精巧的乐器仍须不时保养调音以维持高水平的表现,香港大会堂于1993年进行了大规模翻新工程,以配合社会的变化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个标志着香港大会堂进入新年代的翻新工程在设计上力求保留原来包浩斯式的建筑风格,再增添新元素,采用高科技物料,令香港大会堂更富时代感。
一直以来,香港大会堂致力推广艺术活动,弘扬中西文化。对市民而言,大会堂的重要性,又超乎艺术文化之上。这座具现代风格的包浩斯式建筑物,已成为中环地区的「地标」。大会堂纪念花园内的神龛,载有二次大战时香港苦难的记忆,至于与大会堂同年启用的婚姻登记处,则见证着数以十万计本地家庭的成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