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图片中的放大镜,支持鼠标滚轮缩放区域大小
《邓尉香雪图轴》

创作年代

清(1644—1911)

语言

zh-CN

材质

纸本水墨

作品描述

董邦达(1699—1769),字孚存,一字非闻,号东山,富阳(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后入职南书房,以礼部尚书致仕。曾参与编纂《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鉴》等书。山水近学董其昌,上窥董源、巨然、黄公望。其才华出众,造诣全面,颇受乾隆皇帝赏识。论者有“古今三董(董源、董其昌、董邦达)相承”之说。善用枯笔,勾勒皴擦,多具逸致,画风介于“虞山派”与“娄东派”之间。 邓尉山位于苏州城西五十里光福乡,相传汉代太尉邓禹在此隐居,因而得名。此处湖光山色,有方圆近十里梅林,花开如雪,香风不绝,为吴中绝景。康熙年间巡抚宋荦游历此地,题刻“香雪海”三字于崖壁之上,此后声名大盛,有“邓尉梅花甲天下”之称。康熙帝六下江南,专程三次到邓尉赏梅,流连忘返;乾隆帝效法先祖,更喜梅花,也曾六至香雪海赏梅,亦作《邓尉香雪海歌》。 此图描绘了邓尉峰峦逶迤,太湖环绕,梅花雪海千顷,十里香风的景致。画上有汪由敦书康熙帝《御制邓尉香雪海歌叠旧作韵》诗一首。汪由敦(1692—1758),字师苕,一作师茗,号谨堂,一号松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累迁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善书法,以馆阁体著称于时。 款识:臣董邦达敬绘。 钤印:臣、邦达
... 展开
当前展览
“中国古代书画”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常设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