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无声之境
熊宇艺术中概念化图像的演算
蓝庆伟
熊宇绘画中最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是“卡通”,这一形式曾在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发展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且褒贬不一。不可回避的原因并非是要不要将熊宇定义为“卡通一代”或者“卡通一代的代表人物”,而是直到今天,熊宇的作品中依然保持着自己惯有的图像风格,而这一图像风格在观众看来显然类属于“卡通”。关于这一点,除了受到安迪·沃霍尔“形象可以无数次重复”观念的影响之外,熊宇自己也认为这应该算作波普艺术思维的一种个体延续——众所周知,中国除“政治波普”外,鲜有其他波普艺术形式。面对这些问题,熊宇均没有回避,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回到个体的情感,“笨拙”地坚守自己画面中的形象。对于这样的坚守,理论家如果只用套路化的简单的词汇来一言以蔽之,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虚拟文化是2000年以来中国艺术家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设备终端的普及,让更多人的生活中充斥着“人机”对话的情境,更甚者,设备终端已成为大多数人生活的必需品,全面介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基于此,虚拟文化这个概念被不断提及,成为当下的艺术家不得不面对的话题。随着媒体艺术的发展,讨论虚拟文化的作品不断产生并传播开来,与绘画相似,虚拟文化也有替代物、精神寄托等属性,尤其是在大型游戏中,人的情感完全被虚拟世界的人物所代替。熊宇是一位游戏爱好者,这种爱好除了能带来精神愉悦之外,对他的创作也有一种直观的启发,这种启发来自于画面情感表达与营造的维度。如果将熊宇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遮蔽,其背景是超经验的——艺术家使用了一种虚拟世界中的再造手段,得心应手地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来安排形象和光线的曲折穿插,以此来折射内心复杂的情感,试图引发观众对这种再造形象的思考,而忽略画面以外的艺术家属性。我将熊宇的这种超经验绘画称为概念化图像,概念化图像在熊宇的作品中是基于虚拟代入,并结合艺术家对现实中文化、历史、人文的理解而展开的创造。
与大多数追求变化的艺术家不同,我们很难在熊宇不同时期的个展上发现截然不同的风格。前者的个展常常是某一个项目或阶段性实验的成果体现,而熊宇的几次个展始终在延续个人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不同时期的展览对熊宇来说更像是一种“时间节点”——关于艺术尝试的某个时间段的阶段性总结,比如在本次展览中,有很多作品以《未命名》来命名,从中便可以看出端倪——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正如熊宇在采访时所谈到的:“经常别人会问我:你在尝试什么东西?有时候艺术家真的说不出来他在试什么,因为很多时候这就是一种创作的冲动和感动。这种感动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只能用作品来描述。因为画家不是作家,作家可以写出来,而且写得很清楚;画家只能是画出来,画得很清楚。所以在作品完成之前,有时候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我在创作中经常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会去想很多东西,找很多方式来呈现它。有时是技法上的,有时是材料上的,有时是构成上的,有时是图像语言上的,会找很多办法。在这些作品里面,我其实是想把这个阶段的一些尝试和探索拿出来给大家看,也算是跟大家做一个交流。”这些展览中的作品在艺术家看来并不是最终呈现,它所代表的仅仅是艺术家思考的某一个方向,或许以失败告终,也或许预示着下个阶段作品准备工作的开始。而这一切的终点,在艺术家看来,应该是选择的方式能否真实地传达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以及是否符合心中的另外一个自己。
对概念化图像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在视觉效果的处理上,以及在图像渊源的转换上,熊宇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在近期的创作中,熊宇常常采用一种黑白大稿的对比尝试,黑白稿中的多数线索都指向熊宇的油画创作,它们可以被视为油画创作的图像底稿,这更像是一种现代科技下的影像投影技术,只不过艺术家完全采用绘画的语言进行展开,而大尺幅的黑白稿更像是投射在了油画作品中。这样的尝试让其在黑白关系与空间处理上有着独特的感触,同时也与熊宇之前的“影子城堡”的空间处理方式有很大的相似性——建立起一种与油画作品间的联结关系。不论是平面的黑白稿还是充斥整个空间的绘画元素,一种画面内外的观看被艺术家强调了出来。熊宇曾自述“想做一个空间而非一扇窗户”——强调油画作品外元素的探索,同时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作品,而非站在窗边来向内窥瞰。在此次展览的画册中,黑白稿被设计师设计成类似图章的效果放置在页面的过渡处,缩小后的“图章”让观者能够从中感受到熊宇油画作品中概念化图像的来源——中世纪的古典油画,这是熊宇一直在研究的学术专注点,相同题材绘画的差异性及可能性也是熊宇不断展开研究的课题。而对于图像本身而言,除了有视觉的传递之外,也有着情绪的表达和精神的反馈。宗教化题材作品中的视觉图像往往有着强烈的叙事性,而熊宇在创作中同样也面临着画面叙事性与思维叙事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同时伴随着对当下之物的理解与再叙事。当我们回到熊宇作品的画面,所谓叙事性的视觉表达被削弱,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的概念化图像。
若抛开熊宇塑造的画面形象,而将其创作的手法、渊源以及视觉处理方式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发现熊宇是将社会、生活以及物件上获得的感受概括为二次经验,并以此为课题带领学生们展开共同创作与讨论,他在教学与工作室试验中的种种搭配实验可以被称为一种演算过程,演算的结果并非唯一,而其步骤和过程已经搭建起了一个在视觉之外的完整的空间。 ... 展开
展览备注
鸣谢:千高原艺术空间 玉兰堂 四川新财印务
设计:成都正唐品牌设计
媒体支持:雅昌艺术网 卓克艺术网 艺术国际 99艺术网 四川美术网 中国网•四川 凤凰网四川站 成都文艺网 成都商报 成都日报 成都晚报 四川日报 天府早报 华西都市报 《批评家》 《大艺术》 《中华美术》 《艺术现场》 《1314》 《上层》 《优雅》 《读城》 《MIND》 《麓客》 《臻品》 《旁观者》 《大者》 《品尚》 《空客》 《川行天下》 《四川航空》 《BEST100》 《BOSS》杂志 《西藏航空》 四川新闻频率FM106.1 ... 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