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大碣”历代金石拓本全国巡回展

6.0

展览时间:

2017-08-26 - 2017-09-24

开幕时间:

2017-08-26 14:30

展览城市:

西安

展览机构:

崔振宽美术馆

展览地址:

西安市灞桥区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柳雪路996号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刻写在金石上的历史与文化

宗鸣安

中国文字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载体就是甲骨了,距今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几乎就在同时,古代的人们认识到,要使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得以记录、得以宣扬、得以永存,就必须用更成熟、更完善的文字来记录。而把这些记录事件的文字刻写在金石器物上,则是最好的保存方法。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金石永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诚然,有谁的生命会比金石更长呢?只有让金石之器记录下的事件、人物才能永久地传递给后代,这也是中国古代先民敬重与仰慕的事情。

中华民族的先贤们在争取物质发展、完善社会文明的同时,仰观天象,俯察万物,以日月之形,山河之势,鸟兽之迹,创造出了特有的一种象形文字——汉字,秦以前称为“文”,秦以后称为“书”。不同于其他象形文字或楔形文字,汉字在出世伊始就包含了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的认识,对物理的探究,对人生的感悟,对美感的表达。它不是对自然之象的简单描摹,而是充满了思想性与美术色彩。汉代及以后的学者在总结中国文字的特点时用了“六书”的概念,所谓“六书”,就是指汉字构成的六种方法,包括:一、指事。所谓“指事”即指在自然界可以观察得到,可以认识得到的事情,由此而创造出的表述文字,如上、下、左、右之类;二、象形。所谓“象形”就是根据自然界存在之物,依其形象,随其体态,而勾勒创造出的文字,如日、月、水、火等;三、形声。即指事、象形两种概念的延伸,这类文字构成既有所要表达事物的形态,也有此类事物所发出的声响,如江、河等;四、会意。即用类比、合和的方法,将一些相关联的文字符号合在一起,用来表达一种新的、延伸的字义,如止、戈合为武,人、言合为信,这是中国文字更为理性化的一个发展阶段;五、转注。所谓“转注”即中国文字技术性发展创造的一种方法,先贤们用同一类部首的文字,意义相近的笔画,组合成一个新的,意思表达上又有些关联的文字,如从寿考、父考之“考”,转化出老年之“老”,等等;六、假借。所谓“假借”,是因为所要表达的意思、事件没有原创的文字,而借用了同声、形近的文字来表达此类事物,如成长之“长”,假借为长远之“长”,命令之“令”,假借为节令之“令”,等等。在“六书”之中,象形、会意是其基础。

汉字“六书”之法的完成,代表了中国文字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可供使用的文字多了,可以表达的事物多了,中国古代先贤们就在文字书写的速度上、美观上进行了重大的创造。从早期刻画在甲骨上的简单文字,到刻铸在青铜器皿上笔画表现丰富的大篆文字,到书写方法、结构表达都趋于规范、统一的秦代小篆,再到书写便捷、结体注重优美的汉代隶书,至此,中国文字——汉字,完成了它书写、表达的全部功能。

为了更好地记录、传播历史事件和文化思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字又完成了它华丽的转身。从曲屈婉转的篆书、开合飘逸的隶书变化出了一种书写更简便、辨识更容易、传播更可靠的书体——楷书。楷书的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论是在纸帛上书写,还是在金石上刻凿,楷书都表现出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由于这些方便和准确表达的特点,无论是在官方或民间,碑刻文字便由此大兴。

碑刻文字不仅表达了当时人们所要表达的意义,由此而伴生的传拓艺术又使这些意义得以传播和延续。传拓艺术可以将一件文物的文化、历史信息化作千万身而广泛持久地传播,让后人由拓本而了解到此件石刻所涉及的事件、人物和文化的内涵。同时,拓本上表现各异的书写风格,又为后来的书法临习者提供了绝佳的范本。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这些传世金石拓本看作是文字表象,而更应该看到它们涵盖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和拓片本身的文物价值。

从本书所展示的三百多件拓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商代甲骨文给我们展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虔诚。事事占卜,并不是说古人没有主见,而是说古人在没有完全认识大自然的规律之前,在努力求得与大自然的和谐。西周的大盂鼎揭示了周王训诰、册封大臣的方式,还提及饮酒、祭天、封官、社会管理、巡守疆土等内容,由此可见西周社会的发展状况与人们生活状态之一斑。秦代流传至今,最为可靠的文字刻石就是《琅邪台刻石》。从《琅邪台刻石》上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秦二世东临沧海、巡行天下的史实,可以看到秦相李斯统一文字的写法。从《西狭颂》《石门颂》《石门铭》中,我们看到了汉代人修筑中原通往巴蜀山道的艰难,了解了当时的工程技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众多造像刻石中,看到了佛教兴盛年代的人们舍身为僧尼,捐资造浮屠的社会现实。唐代的刻石无疑也是中国雕刻艺术的顶峰,我们不仅从石刻文字中了解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历史地理变化、社会事件等,还从这些石刻所附带的雕刻纹饰中看到了唐代的艺术风貌,唐人艺术表现的巧妙构思,以及制作工艺的纯熟。
从书法艺术上讲,这些拓本为我们展现了小篆之整严,如《琅邪台刻石》《袁安碑》,隶书之雄强,如《张迁碑》《乙瑛碑》《礼器碑》,端庄妍美如《曹全碑》《史晨前后碑》,飘逸洒脱如《石门颂》《杨淮表纪》《开通褒斜道刻石》,等等。另外这些展品中既有恣肆纵横、尽情表现的魏碑体,又有法度森严、一丝不苟的唐楷书。浏览过这里所展示的三百多件碑拓,无异于浏览了三千多年来中国文字的发展史,并由此而了解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更有甚者,在这个学习了解的过程中,始终有异彩纷呈的中国书法艺术之美在伴随着大家。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收藏研究金石碑拓就是收藏研究中国文化,珍重金石碑拓就是珍重我们的历史。本书题名“丰碑大碣”,不仅仅是指石刻本身的硕大和雄伟,更是在说历史传下来的这些金石文字,记录了中国历史与文化,它们的意义如丰碑大碣,永在人间。

对于这些中国特有的碑刻艺术和传拓艺术,无论其为篆书,为隶书,或为楷书;无论其为明拓,为清拓,或为近代拓,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之浩瀚深远,将令观者倍生感慨,倍怀珍惜。

这就是我们举办碑帖展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出版《丰碑大碣——历代金石拓本精选》的目的。

宗鸣安
2017年3月28日于长安


学术委员会:宗鸣安 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古籍碑拓专业委员会主任
陈根远 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
王 梅 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
拓晓棠 古籍碑帖专家
黄寿成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赖 非 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山东金石学会会长
李 青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理论家
陆三强 陕西未来出版社总编
罗宏才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考古学家
原旭东 山东金石学会秘书长
... 展开
策展人
宗鸣安 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古籍碑拓专业委员会主任
学术主持
陈根远 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
主办单位
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
陕西水墨长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陕西省收藏家协会
... 展开
展览备注
指导单位:陕西省美术家协会

出品人:崔迅 西安崔振宽美术馆馆长
( 责任编辑:孙卉 )
评论
发表你的看法